咨询热线:400-960-1828
上海隆缔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名师严师出高徒·连载】妙境弥漫方寸间--董扬
2015-07-23 09:01:45   来源:晒墨宝微信公众平台   评论:0 点击:

董扬,别 署阿扬、越父、号六宜堂,一九五五年生于陕西咸阳。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荣宝斋画院郭石夫花鸟画工作室画

  董扬,别 署阿扬、越父、号六宜堂,一九五五年生于陕西咸阳。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荣宝斋画院郭石夫花鸟画工作室画家、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陕 西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篆刻委员会委员,终南印社理事,咸阳市政协五届、六届委员会委员,咸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兼篆刻委员 会主任。著有《中国篆刻百家•董扬卷》、《阿扬书画篆刻作品集》、《董扬书法篆刻》、《中国艺术家•董扬花鸟画专辑》、《石上心境•董扬篆刻作品集》、 《董扬花鸟画作品集》、《存亡之道•董扬篆刻孙子兵法作品集》、主编《陕西篆刻名家作品集》等。

 

 

   人与人交往,讲的是一种缘分,而这缘分的维系又来自彼此的真诚。第一次相识董扬兄是三年前,他与(郑)朝阳兄、(邓)宇春兄从西安来上海参加“百乐雅集 同门师生展”,他儒雅的举止、豪爽的酒量,以及那沙沙的语调,都是真诚的自然袒露,因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庚寅仲春,我们又相见在山东枣庄,他那谈 笑生风、觥筹交错的豪情依然如故。记得,那天在微山湖的游船上,他给我看了几十枚印花,并告之,这是将出版的篆刻集中部分作品。品读这一枚枚小小的印花, 简洁隽永的文字,凝结着他对人生、对生活、对艺术诗意的诠释。朱白之间,我也感受到董扬兄对艺术一腔炽热的情感。

  董扬兄学艺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书法、国画、素描等,只要有兴趣的他都学,且一学就会,而学刻印还有一段故事呢。当年中学毕业后,他响应党 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因为有舞文弄墨的爱好,他成了大队里出墙报的专业户,每次作完插图就用红颜色画一个图章,画多了总感觉和刻出来的就是 不同,于是,索性找了块小石头刻了一方印。不经意间,这方小小的印是他成为篆刻家的奠基石。后来,他对艺术的“痴情”感动了一位朋友,在他的引荐下拜西安 篆刻名家张邯先生为师学习篆刻。在老师的指点下,他从周秦古玺、两汉印章入手,窥得篆刻之门道。董扬兄告诉我,那时年轻,身强力壮,充满激情,白天田头, 晚上趴在炕头上,除了读书、写字画,就是刻印,不亦乐乎。三年后上调工厂成了一个青工,依然是忙完工作忙艺术,每周日都要骑借来的自行车,从工作地飞驶百 余公里赶到西安的老师家,呈上一星期的习作,认真听老师批改后再急忙赶回驻地,乐此不疲,至 回城。几年间,他遍临秦汉古印不下千余方,又从唐宋官印,到明清诸家流派门下一一走过,在大量的实践中,随着各种艺术元素的不断积累,以及自身素养和眼界 的逐步提高,厚实的传统技法功底,在审美意识的引领下,为他进入创作状态拓展出了宽阔的空间。而那纯熟的刀法,在冲与切之间,使他的所思所想能正确、从 容、自由地表现于腕下。

 

 

 

   和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文创作一样,董扬兄高高地举着传统的旗帜,在这大力提倡创新的年代里,似乎总让人感到有点格格不入,但与古为徒,绝不是食古不化, 他鲜明地指出:“学习古人,贵在理解;理解则古人为我用,不理解则我为古人用。”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思想,他的印作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浓郁的古意,这古 意缘自于他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因为有了这底蕴的支撑,他在鼓刀弄石时,少了些许顾忌和疑虑,于是,他对艺术的渴望、畅想,在刀石间自由奔涌,于石花中翻 飞绽放,处处闪烁着严谨和率意,刚健和浑穆的个性风采,呈现出一种“妙境弥漫方寸间”(董扬诗句)的意境。

   他的白文印有汉凿印的爽劲,亦有汉铸印的浑厚,又巧妙地借鉴了元朱印的意趣。他不再强调汉印的横平竖直,有意识地将长长短短的弧线融入其中,于是,笔画 方圆曲直的冲突又被统一于章法中,那变形和夸张的线条,在开合、承让、粗细、轻重中,呈现出顾盼有致,浑然天成,妙趣横生的姿态,使之别开生面。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他的朱文印,这工细而豪爽,放浪又含蓄的线条,更突出了九叠印的写意韵味。在方劲与圆畅,坚挺和飘逸中,呈现出疏朗自然,飞扬灵动,痛快淋漓的意境。结字的疏密、大小、斜正,穿插等变化俱见,印面在流动中更见沉着,是一种虚与实、动与静的音乐交响。

 

 

 

  在董扬兄看来,边款是印章艺术的一个整体,是印面内容的延伸。他在处理边款时或篆、或行、或楷、或隶、或绘画图案,其文字与字体或图案的组合,时而如青铜铭文,时而又似汉画像石,又似庙堂古碑……古朴恣肆,匠心独具,这方寸之地是他书画才情施展的综合舞台。

   艺术,不仅是艺术家的作品,更是表现他的思想,这思想来自他的文学功底,因为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基础。齐白石曾有:“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 四” 之说。董扬兄追慕前贤,四十多年来,他勤于读书,孜孜以求,注重诗文和艺术创作并举,使之相互滋养,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融会贯通,其作品已如实地反映了 他的学养、胸襟、气度,同样也彰显了他作为一个有真正实力艺术家的底气。

相关热词搜索:董扬 妙境 严师

上一篇:【名师严师出高徒·连载】笔歌墨舞入佳境--钟楚雄
下一篇:【名师严师出高徒·连载】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刘洪洋

收藏   分享到:
佳作展播
  • 李白《渡荆门送别》
    胡雨慰 李白《渡荆门送别》
  • 终南山
    郑诗源 终南山
  • 古诗一首
    胡恒升 古诗一首
  • 山居秋瞑
    杨景森 山居秋瞑
  • 观云老树边
    施哲楷 观云老树边
  • 春夜喜雨
    顾浩一 春夜喜雨
  • 乐游原
    林璐辉 乐游原
  • 王维诗山居秋暝
    纪智宇 王维诗山居秋暝
  • 杜甫.春夜喜雨
    胡滔 杜甫.春夜喜雨
  • 题破山寺后禅院
    陶亦成 题破山寺后禅院
Copyright (C) 2014-2020 版权所有 上海隆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11714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