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0-1828
上海隆缔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首页 > 作品 > 浦东乡愁 >

夏日话乘凉
2017-05-02 09:28:53   评论:0 点击:

上一张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到了夏天夜幕降临时分,经常能看到大街上、小路边、公路旁,休闲的人们三五成群,散步的,跳广场舞的,成了当今一道的风景线。可在当年的夏日里摇着蒲扇乘风凉却又是一番情景,就像一副美丽的油画隽刻在我的记忆里。  新场,一个恬淡宁静的江南小镇,四水环绕。我家就住河岸边的一座老建筑里。面对洪桥港,一条老街门前穿过。那时候,街面上除了行人,没有飞驰而过的摩托车。居民家里也没有电风扇,空调之类的电器,消暑纳凉的唯一选择就是手拿一把蒲扇去寻找一个凉快的地方。人们都是在吃罢晚饭后,大人小孩就早早地走出家门,扛着竹椅、小板凳、躺椅之类的,到大街上、弄堂口、河岸边上去乘风凉。大人们围在一起谈天说地,小孩子自寻乐趣。临街的住户有时干脆把小饭桌摆在家门口的街沿石上,边吃边乘凉聊天。熬过一天暑热的烘烤,街坊邻居们此刻就围坐在一起,尽兴地聊着天。坐在水桥边上的时候就更惬意了,任凭徐徐的水风湿漉漉地佛面而来,舒适凉爽。
  老镇的街面只有3-4公尺宽度,傍晚时分摆满了乘凉的凳子,椅子后的街面上能提供行走的空间特别狭窄,几乎只剩下一条不规则的小弄堂。偶尔有个街坊小伙子带着一个姑娘从纳凉的人群中闪过,背后就会引来一阵窃窃私语声。
  街东头的老宅有一个小弄堂也通往河边,弄堂口的那根电线杆上高高挂着一盏路灯,是附近唯一的照明之处。昏暗的路灯下常有人借光看书下棋,也其乐无穷。
  河边有座石板水桥,水桥两侧长满了芦苇等杂草。白天,水桥下,常有小鱼儿一群群在水中来回追逐游荡。到了天空布满星星时,萤火虫就开始登台表演了。它们从茂密的草丛里钻出来,身上发着闪闪烁烁的点点银光,飞来飞去,一会儿在河面上,一会儿在草丛里,时隐时现,点缀着河岸。给暗黑的河面带来几分生气。那时候,自己年纪尚小,常常被这闪闪的银光所迷惑。起初也不知道这一闪一闪的光亮来自哪里。后来从大人口中才得知这是萤火虫发出的光。出于好奇,我们常常站在水桥边,两眼紧盯着草丛里、河面上,盼望着能发光的虫儿飞出来,抓上几个仔细看看它们的尊容。好几次,眼看着银光飞来了,赶紧张开小手扑过去,它却又轻盈地从你的手缝里溜走。终于有一次,把银光抓到了手心里,借着这微弱的光亮仔细一瞧,原来萤火虫比蚂蚁还小。蓝绿色的莹光则是从它娇嫩细小的身体尾部闪出,而它发出的光环却要比它的身子大出好几倍。
  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听大人讲故事、唱民谣、猜谜语,也是孩子们乘凉时的一件乐趣。有位邻居大妈,浙江人,身高不足一米五十,背有点驼。但是,她为人和善,乐意助人,邻居们都很尊敬她。长辈们管她叫”二嫂”,小辈则叫她“二嫂妈”。尽管她有六个孩子,家务很忙,但到了乘凉时,我们几个小孩总喜欢缠着听她讲故事,她也不嫌其烦,总是乐呵呵地满足我们的要求。只见她一边摇着大蒲扇,一边慢慢地娓娓道来。故事中有人间笑话,也有鬼神传说。说到乐处,她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哈哈大笑起来。有时候,讲的入神,听的入迷,不知不觉到了深夜时分,乘凉的人们已散尽,河岸边只剩下一个大人和二三个孩子。几十年过去了,“憨大女婿见丈人,线粉吃到鼻孔里”的故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电视机、空调逐步走进了平常家庭,如今到了夏日的傍晚,坐在街上乘凉的人影已少而又少。
  时代在发展。洪桥港两岸已布满了楼房,门前的水桥也已拆除。河滩建成牢固的石驳岸。萤火虫虽不见了踪影,天空中取而代之的是飞机的翼灯忙碌地穿梭于浦东国际机场,它常把我的思绪带往遥远的天涯海角,引来无边的遐想。
  当年的乘风凉已成为记忆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相关图集
Copyright (C) 2014-2020 版权所有 上海隆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11714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