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0-1828
上海隆缔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首页 > 作品 > 浦东乡愁 >

廊檐下的时光
2017-05-19 10:00:55   评论:0 点击:

上一张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雨季是适合走一段新场的,雨水顺着瓦当滴洒下来,落在石板街面上,有的则落在洪桥港里起了涟漪,偷懒的孩子不愿撑伞,在廊檐下从这家穿到那家,终于穿行到避雨的弄堂。雨瞬时大了,狡黠的一笑。
  于是我想起小时候的我,也就是这个样子的,在80年代,我住在新场的南大街,奶奶住在北大的洪西街,这一南一北正好是新场老街从南到北的三里路。奶奶过来看我时,经常会说:过来路远,又多拱桥,不然就经常来看你了。因为还小,我也就更觉得三里路那么远,要去北大街、洪西街,一定要有搭车的才行。
  我就偷懒等在路边廊檐下,有熟悉的邻居骑车经过,悄悄跳到后座上,搭一段便车。但因为还没长个,跳车的成功率不高,好几次直接滑下来,以失败告终。运气好的话,会有三轮车经过,这样跳车的难度就很低,跳上去,还可以得瑟的跟踩车的人说:搭车,搭车。他回过头来:要么神经搭错。黯然神伤,我只能躲到廊檐下,慢慢的走到北街里,花了20分钟。
  夏天,放了暑假,妈妈会把席子铺在地上,规定:下午要睡觉,睡好起来五斗橱第一个抽屉有零钱,可以走到冷饮店买棒冰。当然了,等妈妈一走,就不会午睡了,直接拿着4分钱去冷饮店买冷饮。沿着廊檐走可以避开正午的太阳,但要是碰到屋檐下乘凉的老人,就不得不避开,老人这时开腔了:个囡,涅来西咋起啊!(这孩子,天这么热干嘛去!)我惶恐的不答话,过了包家桥,她就看不到我了,心里这么想。
  从家里走到冷饮店要6分钟,这是往北最近的一家小店了,一路上都是居民房。买好棒冰往回边吃边走,在那老人坐着的廊檐对面穿过,她没注意我,走到家,棒冰正好吃完。我寻思着,是不是再从第一个抽屉拿4分钱,再去一次。
  听父母说,以前除了坐船到镇上,都是靠走路的,在大治河还没开的时候,新场的南街里,很热闹,从南面乡下有多农村的人会来赶集,一路把蔬菜卖完。而在我家,每到一个季节,从南面村里总会有个人到我家送大米,他们管他叫“捉鱼人”,每次来都是天刚亮,在被窝里听到他来了,没起床时,又走了,从来都没见过一面,年年如此。捉鱼人、送大米——整个童年阶段,我都没搞清楚关联。
  最近想起问了父母,原来是因为当时农村条件差,家里往往会把明年的钱先给了“捉鱼人”,等收割了,他会背着新米送过来。如果家里没人,他会写一张纸,挂在廊檐下的吊着的钩子上,代表自己来过了,每年都如此。我想,一个约定,如果做了很久很久,那这也可以算是一个美丽的承诺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不再送米来了。童年的这种感觉对现在来说,真就像是沧海桑田,人事已非。尽管我没认真见过他,脑子里,却一直有一个背着大米人的身影。
  这是一些在新场古镇走路的一些记忆,有亲情,有调皮,有约定。古镇的廊檐,可以遮阳,可以避雨,给够了童年的安全感。
  庆幸新场保存的这么好,可以让我再来时,依旧能代入童年的情景,甚至走过南大街,街边的老人还是坐在那个位置,能认出我。真希望她可以再跟我说一句:“个囡,涅来西咋起啊!”,也希望时光不老,依旧守着廊檐和壁角。
相关图集
Copyright (C) 2014-2020 版权所有 上海隆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11714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