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0-1828
上海隆缔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首页 > 作品 > 浦东乡愁 >

拜访吴仲超故居
2017-05-23 20:34:56   评论:0 点击:

上一张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初夏的一天,我与几位文友结伴而行,来到浦东新区大团镇拜访吴仲超故居。
  大团镇是浦东东南片的一个大型集镇,清末民国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业繁茂,人称“金大团”。走进大团镇老街,两旁都是明清风格的古旧老楼。就在这样一条毫不起眼的老街上,一位追求光明的青年从这里出发,踏上了革命道路。
  我们来到永宁东路18号,临街墙上有一块醒目的大理石铭牌:吴仲超故居,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位面目和善的老伯从屋里走了出来,听说我们是特地来拜访吴仲超故居的,老伯兴奋地说:“快请进吧!”原来他就是吴仲超的侄子——吴宗援。
  穿过老屋过道,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栋古色古香的二进四合院,中间是客堂,两边厢房,后进为二层楼,属清代的砖木古建筑。老屋建造得坚固精巧,客堂正门是四扇雕花门,图案非常漂亮,每一扇的门板上方,都雕着一匹马,从卧着的,到半起的,到飞奔的。下面是人物雕花,其中一扇雕着书生和小姐,周围有假山芭蕉。这些木雕刀笔流畅,镂刻精致,栩栩如生。奇怪的是,有两扇门上的人物雕像看上去模糊不清。吴老伯说,文革的时候,因为怕这些雕花图案会招灾引祸,家里人就用刀子铲平并嵌入了油灰。
  正房墙上水渍斑驳,挂有抗战时期任新四军苏南行政公署主任的吴仲超与两位战友的合影,还有他的黑白遗像,旁边玻璃框里镶有报纸刊发的讣告原文。只有这些图文资料,才让我们惊觉这座寻常的老屋曾是一位经历了惊涛骇浪的革命家居住过的地方。
  吴先生热情地向我们讲述有关吴仲超的往事。
  吴仲超,1902年出生于浦东大团镇,7岁起就在父亲任教的私塾读书。16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新场镇信隆当铺当学徒。1927年秋,他考入上海法学大学(今华东政法学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家乡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土地革命时期,曾任中共南汇县委书记,坚持在白色恐怖下秘密斗争,不断发展党组织,发动开展盐民抗捐税斗争。1930年8月,吴仲超和沈千祥、姜文奎、宋根生等领导人在泥城发动武装暴动,在浦东大地上第一次升起革命红旗。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副团长、中共苏南特委书记、中共苏皖区委书记、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秘书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副秘书长、华东局党校副校长等职。
  吴仲超既是一位久经锻炼的革命家,又是新中国故宫文博事业的开拓者。他天资聪敏,过目不忘,在新场信隆当铺的十年学徒经历为其日后的文博工作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时期就出任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一方面组织工人、农民奋勇作战,另一方面为党和人民收集、保存了大批珍贵文物。1954年,吴仲超出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共中央文化部部长助理。他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30年,组建了古建研究、设计和维修的专门队伍,修复重现了故宫金碧辉煌的庄严面貌。他研究建立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造就了一批在书画、铜器、瓷器、玉器等文物鉴定方面得人才队伍。他坚持在故宫里不搞假古董,说:“否则,可能会给人一种印象:你们的古董都是假的!”他总结的文物工作的五个环节:整理、登记、制卡、庋藏、修复和复制,至今仍为博物院的法则。
  吴仲超青年时,曾由父母作主介绍过一门婚事,是镇上一位郎中(医生)家的姑娘,但吴仲超没有答应,他说,我是要出去(革命)的,不愿连累人家。后来,吴仲超把毕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一直没有成家。
  吴仲超在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因公务繁忙,很少回老家探亲,书信就成了他与家乡亲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在给侄儿吴宗俊的一封信中,他写道:“学习是成为有觉悟的有知识的劳动者。一个学生,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绝不可有高人一等的想法。思想好是第一。”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为人正直、尊重知识的思想。
  1984年10月7日,83岁的吴仲超辞世。墙上的那张讣告原文说:“根据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他还留有遗嘱:私人存款全部留给故宫博物院,作科学发展基金。
  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令人钦佩不已。
相关图集
Copyright (C) 2014-2020 版权所有 上海隆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11714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