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0-1828
龙的集团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首页 > 专题 > 韩天衡学艺70年 > 【嘉定报社】韩天衡与大师们的金石情缘

【嘉定报社】韩天衡与大师们的金石情缘
2015-06-08 09:19:43   评论:0 点击:

他的书画印是国礼,为众多国家和要人所珍藏;他著作等身,艺术理论独领风骚;他获奖无数,声誉远播,为中国书画篆刻艺术建立起又一座丰碑。

 

 
 
他就是韩天衡

【韩天衡的鸟虫篆作品】
历代印人都讲求“印宗秦汉”,年轻时,同道论其印可在秦汉印章中以假乱真,可见评价之高。他却不满足于拾古人牙慧,暗暗刻下十六字:“秦印姓秦,汉印姓汉,若问余印,理当姓韩。”于是,他开辟出了一条独属自己的艺术之路。
 
艺有天分
1946年,韩天衡读小学时就迷上了篆刻。个子最小的他,坐教室第一排,数理课从来不听,就拿着个小刀在桌子上刻,把桌子刻得面目全非。老师也不批评他,期末成绩单上的评语反而是:该学生有艺术天分,望能培养。

【韩天衡篆刻作品古艳】

由 于对艺术过分痴迷,他的数理化成绩一路红灯,升学之路被阻断。16岁,韩天衡进入上海国棉六厂当工人,业余时间执着于书法篆刻。1958年,“大跃进”开 始,每天的工作时间从8小时增加到14小时,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搞艺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韩天衡毅然放弃了每月60元的工资,而去部队当兵拿每 月6元的津贴。
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温州水警区的5年多,除了政治军事任务外,娱乐性的电影、戏剧,韩天衡一场都没去看过,有限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营房四周是空旷 的水泥地,那时磨石章的砂纸难买,他就把水泥地当砂纸。刻完了磨,磨完了刻。当他调离温州时,水泥地已被磨得光滑如镜。

【韩天衡画作:荷不畏暑】

在部队,韩天衡还养成了坚忍不拔的性格,并刻过一方印,把“坚韧不拔”的“韧”字改用“忍”字,他认为真正的百折不饶是发乎于“心”的“忍”,而不是物事上扭不断的“韧”,只有内心坚毅,才有精神上的扛得住、拗不断。
 
大师们的金石情缘
1963年,韩天衡的篆刻作品被温州籍篆刻家方介堪先生拿到西泠印社参加展览。第一次展出,就得到众多印坛前辈的褒奖。唐醉石先生称:“此子二十年后,当为印坛巨子。”陆维钊先生更是主动写信给韩天衡,表示今后碰到什么问题,将尽能力资助,还寄了一张小照给韩天衡。

【韩天衡书法作品:诗心文胆】

韩天衡把印蜕寄给陆维钊,每一方,陆先生都给予细致的批改,直言谈相。此后,陆维钊还在病榻之上写信推荐韩天衡给郭绍虞,请郭老对他多加辅导。
唐代韩愈说:“圣人无常师”。韩天衡不断地向更多前辈大师学习。
1972年,韩天衡作为工农兵代表被借调到上海中国画院。资料室有一位老人,背有些佝偻,常常坐在角落里,用一支毛笔蘸着水在桌上写来画去。老人偶尔看到韩天衡的书法与篆刻作品,连声说好,“有自己的面孔,不容易。”这位被发配管图书的老人,就是画家陆俨少。

【陆俨少照片】

陆 俨少不守旧,鼓励创新,这是老先生中比较少见的。韩天衡刻“秦印姓秦,汉印姓汉,若问余印,理当姓韩。”其他老先生讲:天衡,你这是胡来!只有陆俨少说: 你这个好,是该这样!教韩天衡篆刻的方介堪先生到上海,也讲:天衡,你探索得太远了。但陆俨少总是讲:是该这样,是要创新!就如同陆俨少自己的画风一样, 带有一种殉道精神。
这些都使韩天衡受用终生。李可染曾以爱护的心情送韩天衡一句话:“天才不可仗恃”,使他慢慢沉淀收敛。此外,刘海粟的宠辱不惊,黄胄的豪气胆魄,程十发的异想天开,朱屺瞻的宅心仁厚,都成为韩天衡学艺做人的榜样,给予他深刻影响。

【刘海粟作品】

他先后给陆俨少刻过300多方印,给程十发刻过100多方,给刘海粟、李可染也刻过几十方。刘海粟百岁华诞嘱韩天衡刻“百年吞吐”、“真手不坏”二印,并明确表示:“此为一百岁后的用印,非君莫属”。
 
艺者终为主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韩天衡在艺术上进行了诸多改弦易辙的探索,随着“十年动乱”结束,解放思想的浪潮涌来,他啸傲而张扬的印风,得到共鸣。不少青年印人摹仿学习,形成“韩流滚滚”。

【2001年上海APEC会议时制作的印章】

进入新世纪,他的艺术成就也得到了主流学派的极大认可。2001年,他为APEC会议制作的20枚印章,被当成国礼分别送给20位国家元首。2008年,他受邀为北京奥运会刻了“同一个世界”。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0年,又为世博会奏刀镌刻“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韩流”更加汹涌。对此,韩天衡认为,跟风学样是艺术的大忌,要不得!有位不相识的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书法报》,说:韩天衡只要一个,都去学韩天衡是没有意义的。韩天衡说,老先生讲得非常好!
韩门弟子现在已达到两百多位,遍布海内外,有得已在成为当地艺术界得领军人物。对于自己的学生,韩天衡也总是引导他们甘于寂寞,去学习经过时间检验过的公认的好东西,而不是学自己。
对艺术传统与出新的关系,韩天衡认为只敬畏传统食古不化者,或摒弃传统自命高大者,必将功亏一篑。学习篆刻,不是单一学谁的问题,学艺者既是仆人,更是主人,初作仆人,终为主人。
 

【韩天衡美术馆】

术馆花落嘉定
韩天衡说,自己喜欢艺术,是与生俱来的。
他四岁习字,六岁刻印,自此与艺术相亲。开始收集书画、印章及其他文物,只是作为资料、一位常伴自己左右的老师,时时从中学习。当时资料少,钱也不多,手里但有余钱,马上拿去买资料,就这样积少成多。他收藏的文物,长者,已伴随他60年,短的,也已好几年。
年齿渐暮,他想给“老师”找个好归宿。2010年,北京市主动提出要购买韩天衡的艺术作品及收藏品,并建韩天衡美术馆。韩天衡考虑后答复:你们不要买,我不缺钱,可以无偿捐赠。后来,上海市主要领导听说此事,找到韩天衡,提出:艺术品要留在上海,人也要留在上海。
 
上海是韩天衡的故乡,而嘉定文脉深厚、民风淳朴,韩天衡美术馆最终花落嘉定。
2011年2月,由原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同志主持的捐赠仪式在嘉定举办,韩天衡毫无保留地向区政府捐献1136件艺术精品。其中,有他的历年创作,也有他大半生的艺术收藏。


【领导参观】

【美术馆内展厅】

2013 年10月24日,韩天衡美术馆开馆。在开幕式的致辞中说:“40年之前,当时我的家五口人挤在10个平方中,这段经历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由此我想,通过改 革开放35年,我们这个国家富强了,人民也富裕了。没有国家的富强,就没有我们搞艺术的好日子,所以我很感恩。这个时代,所有这些东西,我感到最好的归宿 就是回归社会……可能讲的真挚一点,我就是知恩图报。”

 

 

人物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现 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西泠印社 副社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石雕博物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温州师范 大学教授。

(撰文/王丽慧 编辑/糖糖)

分享到:
Copyright (C) 2014-2019 版权所有 苏州龙的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23082号-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