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0-1828
龙的集团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首页 > 专题 > 韩天衡学艺70年 > 不逾矩不--韩天衡先生学艺70年书画印展访谈

不逾矩不--韩天衡先生学艺70年书画印展访谈
2015-06-30 09:21:06   评论:0 点击:

 6月5日,浙江美术馆首启“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七十年书画印 展”和“百乐雅集——第十届韩天衡师生书画印展”,小结韩天衡先生在学艺70年中书画印的艺术成果和教学成果。7月3日,“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七十年 书画印展”将移师到湖北美术馆巡展。6月6日,《书法报》记者叶青峰采访了韩天衡先生。

 

  书法报:韩先生您好,您学艺70周年书画印展览的第一站选择在文人荟萃的杭州举办,对展览是怎样构思的?

   韩天衡:很多浙江朋友都讲,韩天衡尽管出生在上海,但艺术的成长是在浙江,这话讲得对。我19岁当兵,从上海来到了温州,碰到几个非常好的老师,方介 堪、马公愚、方去疾、陆维钊等先生,这些都是浙江籍的老师。包括沙孟海先生,在不认识我之前,就多次跟别人赞扬我的作品。所以,沙老也是我非常敬重的师 辈,这是一个原因。我4岁学写字,6岁学刻印,发表第一件作品是1964年,在《温州日报》上。我参加第一个展览,是方介堪老师将我的作品带到当时恢复西 泠印社60周年的纪念庆典的展览上。再加上我这次展览的资助单位是杭州浦东发展银行,他们也很支持文化事业。还有一个考虑,杭州是一个文化大市,人文荟 萃,有很多著名的、出色的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文人,所以我将这个展览第一站放在杭州,也欢迎他们批评、指教。

   另外,这次我的学艺70周年的展览同时,还有一个师生展,展出202位学生的212件作品,这是历届展览中人数最多、作品最多的一个展览。因为是到杭 州,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相对较高的标准,展览开幕式后我跟他们讲,有些同学的作品被我拿下了,这个对不起他们,但也没办法,我爱每一个同学,年纪大的看 成兄弟,小一点的我看成自己的孩子,但是在艺术面前,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所以要请他们谅解,也希望他们再努力,当然我也有责任,我的指导还不够。杭州的这 次展览,来的人那么多,气氛那么好,对我们的作品都有比较好的肯定,我也感到很欣慰。


韩天衡先生作品 榜清廉书

 

  书法报:您的书法、篆刻和绘画包括篆刻理论在当代独树一帜,颇有成就,请您谈谈创作思想和理念,与读者分享。

 

   韩天衡:这次展览有70件(套)的书法,70件(套)的绘画(所谓件套,册页12张算一件),70方印章,从我20岁到今年76岁(虚龄)的。另外还展 示了我从1980年到现在出版的110种学术、史料著作和作品集。我感觉书、画、印、文等是共通的,规律也是相通的。我最早进入书法和篆刻,把握了一定的 规律以后,又去攻绘画。在漫长的时间里,我一直在读书,我认为读书并思考对我艺术的打通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书、画、印、文表面看好像是隔行如隔山,实际上把握了篆刻的规律,有深刻理解,再去学书法、学绘画,就不是隔行如隔山了。艺术的诸多门类就像一个马蜂 窝,书、画、诗、文、印,都是紧挨着的只只蜂穴,你只需去打通互相之间隔开的薄壁,像纸一样薄的薄壁打通以后,你有一个好的观念,你对印章艺术有深刻的理 解,再去打通第二、第三、第四个蜂穴,书、画、印、文就可以相得益彰、融会贯通,如果真正打通了,就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产生复合型的神奇化学反应。

   艺术的表现形式尽管各各有别,但内在的气质,统率它们的观念应该是一致的。艺术要注意用大文化对小文化的统领作用。书画篆刻是文化艺术,但毕竟是小众 的,所以对整个中国文化大的把握,极其重要。读书多了,就会融会贯通。境界高了,洞察力强了,对问题的分析、判断深入了、深刻了,那么对搞书画印创作一定 会起到好的保证作用。我在50岁开外开始悟到了四个字“诗心文胆”。什么叫“诗心文胆”?“诗”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这是“诗”的心,核心的 那种文化内涵;“文”,比如司马迁《史记》,一直到唐宋八大家文中的精髓。你如果把握了这四个字,来主宰、指导书画印文,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和比较深的 内涵。最近二三十年,我对学生也在强调,你不要满足于会刻几个图章,会写几个字,画两笔画。技巧人人可以把握,关键能不能用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理想、愿 景,真正作为灵魂来统率、主宰你的作品,主宰你的技巧。所以,被公认为顶端的那些艺术家,他们都不是为表现技巧而表现技巧,而是为了表现一种观念,一种崇 高的理念,一种崭新的理念,用它来统率技巧,又在技巧里面把这些东西充分地显示出来。1997年,我的老师谢稚柳先生生病了,住在医院里,他叫我给他最后 一本书法集写一篇序。我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也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去写的。那天老师还问我,你最近又有什么新的见解?我就讲,我最近悟到了四个字“诗心文 胆”,老师躺在沙发上面,因为精神比较差了,却兴奋地一拍大腿:好!这四个字好,你应该刻枚章,打到你的画上去。

   现在,写字、画画、刻印,包括写文章的人,都不应该想着这是在表现技巧。技巧是在画面里面,包括刻印的一根根线条里面,书法的点画里面,山水画的笔墨里 面,是可以看得到的。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要表达深层次的东西。也就是讲,用这些刻图章的线条,用写字的点画,用画画的笔墨,透过它,传递出更深邃的文化内 涵,我感到这一点很重要。

 


韩天衡先生作品 松云皓月图

  书法报:现在您的弟子在国内外有240多人,他们在全国展览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些还在各个省、市的专业机构中担任一些重要的职务。您对弟子是如何管理的,和别的团体相比,“百乐雅集”有何特点?

   韩天衡:其他团体我也不了解情况。师生集会时我讲了,同学们到我这里来,是缘分。但是我们这个师生团体,是艺术结缘的团体,搞艺术不搞权术;搞流派,但 不能搞宗派。我主张作品不能像老师,要百花齐放,各具个性。艺术是我们这个团体在一起学习、升华的唯一目标。我不仅历来对同学是这样要求的,自己也是这样 身体力行的。你看我也没在外面跟谁去闹过矛盾,去跟人家捣蛋,人家可以骂我,因为艺术是允许人家批评的。人家闻过则喜,我讲不是的,你叫我笑嘻嘻,我做不 到,但会“闻过则改”,如果你讲得有道理,我改了,我不就进步了吗?有些人就怕人家批评,骂了他,他恨不得要跟你搏斗。人家讲的东西有道理,你是出了钱都 买不到的。反过来,就算是他恶意地攻击你,他讲的东西如果有道理,你也要听。他就是讲得完全没有道理,你也要记住。他本来是想要损毁你、贬低你,他可能不 知道,对于一个有适应性的、进取性的人来讲,这样不仅不能够诋毁他、不仅不能够真正地伤害到他,反而给了他动力。你讲我不好,我偏要把它搞好。所以一个人 不要怕人家批评,更不要怕人家诋毁你。要拿人家对你泼过来的污水,当作汽油用,加到发动机里面,反而使你的艺术之车开得更快。有的时候我们搞品评活动,有 的老学生的作品让我骂得眼泪都要出来了,吓到后面的同学作品都不敢拿出来。回来,夫人批评我,你干什么啦?又不拿人家一分钱,弄得人家那么难堪。我讲我是 恨铁不成钢。他到外面讲,我是韩天衡的学生,你作品那么差,你丢脸,我也丢脸。不好好去研究,不深入,老是在外面晃,为了图个虚名,你想有什么意思呢?而 且我批评的有些都是已经跟我学了二三十年的老同学了,看到他们没有起色,我比他们还急。我65岁的时候,刻了一方图章叫“老学生”,我还要学,这个“学” 字不是假谦虚,我是讲的真话。我72岁的时候,刻过一方图章叫“老大努力”,古人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70多了,你老大了吗?你老大不努力,你 不是一辈子都徒伤悲吗?

  前几年我还刻过 一方印,叫“老来多梦”,习近平主席讲,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搞艺术的人年纪那么大了,也不能消沉,不能自缚,是吧?更不能够萎靡。年龄 有什么关系?我们搞艺术的人没有老少的,只有好坏,你老了也得努力。国家有中国梦,搞艺术的人,多少也有一点美丽的梦,属于中国梦里的一个细胞。

韩天衡先生作品 老大努力

韩天衡先生作品 老大努力边款

 

  书法报:请您谈谈收藏和艺术的关系。

   韩天衡:在我小时候,还没有收藏这个字眼。现在叫收藏,也就是三十年的历史。我当时收集这些东西,目的不是藏,是用。为什么?我需要它。这些收集来的书 画、古董,是当作老师的,经常拿出来学习的。搞艺术的人,要拓展眼光,玩一点字画、古董没有坏处。我收的东西,也不是作为投资的,我不是为了那个翻番赚钱 去的。就我个人来讲,我拿它看成是我的老师、伴侣。到了晚年,这些东西到哪里去?很多拍卖行都找过我,韩先生,你是大收藏家,你能贡献给我们几件吗?我们 给你拍好价钱。还有你手里东西那么多,好的不拿出来,拿点一般的东西,卖掉以后还可以换新的好东西嘛!他们都有一套理论,也对。但是我讲不,因为我收藏过 来的东西,每一件都有一个故事,都曾给我以艺术营养,我很珍惜。所以我跟夫人和两个孩子商量,捐给国家。事实上我们那个馆开馆也快两年了,大家反响也非常 好。当时政府给了我两千万元的奖金,我跟夫人、两个孩子商量,我们不能要,你韩天衡不是讲不能卖钱吗?现在给你两千万元的奖金,你拿了不等于是在卖钱吗? 所以我们成立了一个文化艺术基金会,就拿那个钱,办艺术上的公益活动,像去年我们支持了嘉定区的380位中小学的书法老师,用了40万元培训他们。我们还 投资了二三十万元,举办了一个“海上印坛百年”的学术研讨会,出了两本书,一个作品集,搞了一个非常好的展览,效果也非常好。今年下半年我们准备搞国际青 年书法篆刻大赛。同时也希望《书法报》支持关心我们把这个事情办好。


韩天衡先生作品 1963年印屏

  书法报:展览将在7月3日移师武汉,您为何将展览第二站放在武汉?

   韩天衡:武汉在中国腹地,是一个艺术重镇,《书法报》也在那里,所以我考虑到武汉办这个展览。还有另一个原因,1963年我的作品在西泠印社展 出,1984年,唐醉石先生的公子唐达康给我写过一封信,信文如下:“天衡同志,我从来没跟你见过面,但是我现在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给你?1963年我的父 亲参加西泠印社的60周年大庆,看到你的印屏,在你的印屏面前站了很长时间。我父亲不大表扬人的,那天我父亲居然讲,你看这个年轻人,二十年以后一定是印 坛巨子。现在过去二十年了,可见我父亲的远见卓识。”过了若干年,我向黎伏生老兄询问唐达康写这封信的情况,黎伏生说知道这个事情,后来我再打听唐达康情 况时他已去世了。这也是我跟武汉的缘分啊!所以展览第二站到武汉也是有一种向武汉、向尊敬的醉石先生回报的味道在里面。


韩天衡先生部分著作

 

转载自《书法报》

作者:叶青峰

分享到:
Copyright (C) 2014-2019 版权所有 苏州龙的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23082号-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