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師的情義
2015-08-04 09:47:44 评论:0 点击:
《恩師的情義》
孫玉春
“我愛同學們,但在藝術面前我必須嚴格要求。”
這是恩師韓公天衡先生在杭州"韓天衡七十年書畫印展"開幕式上对二百余學生的殷殷之言。这是一份老師對學生的感情,一份基于藝術之上的沉甸甸的情義!
先生是优秀文化藝術传统的继承者,更是一个時代的开拓者;同时,先生又是一位藝術教育家,對八十年代以來篆刻藝術的中兴和发展作出了卓越和不可替代的貢献。先生的藝術成就和亲力亲为的藝術教育实践互为表里,并演绎出"韓流滾滾"、桃李滿天下的時代盛況!
古人云:"名師出高徒",这句話讲的是"教學"的二個方面,是"教"与"学"的线性邏輯。
去年,我在"玉春回歸韓門謝師儀式"的第二天陪先生、師母早餐時,師母說:先生對學生很嚴格,对不努力的先生发脾氣,有學生挨罵哭的。
我明白,師母向我打招呼了;我也明白,先生把學生的成長視作自己的一部分,這是情系所至吧。
先生和藹地順着话題說:''名師出高徒",但名師不一定出高徒,我还有一句"嚴師出高徒",还要學生自身的努力!
先生簡短的一句話道出了"教學"中老師与學生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回 想一九八六年先生在上海普陀藝校上課,先生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學養,卓有成效的教學實踐,通俗地說就是先生肯教、善教、有東西教,此情此景讓學生感動并受 益至今。先生在教學中的無私付出和教學方法,有別于傳統的"私授"師徒模式,其實"藝術"和"教學"本來就是二門不同的學科。
"教"與"學","教"在老師,"學"在學生自已!韓門的高成才率,韓門的徐慶華、張銘⋯⋯,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證明、詮釋着"嚴師出高徒"的豐富內涵!
時 隔二十八年,2014年5月14日,我以興奮、期待和敬仰的心情去「韓天衡美術館」拜见先生。這是一位桃李满天、受人崇敬的艺术大師!先生如二十八年前一 樣隨和、親切,依然視我為他的學生,所透露出的人格魅力,就是老師對學生所特有的襟懷。我希望能够重新回到师门,再续师生之缘,先生表示"歡迎回歸"。一 個很簡單的拜見!我兴奋之余深深感受到先生舐犊携徒的情义。
先生對學生的情义,如八十年代依然樸素、執著、無私⋯⋯,如母雞護翼著一群小雞一樣。其實先生對學生的付出,學生無以回報,又以何回報?這就是"玉春回歸韓門謝師儀式"的由来------謝師銘志!
" 回歸謝師儀式"定于6月21日。18日朱曉東館長打來電話說,先生发燒生病住院!19日先生托朱館長來電說:活動籌備了一個月,不讓玉春失望,21日儀式 如期舉行!先生是抱恙,從醫院直接來參加"回歸謝師儀式"的。我從焦急、擔心到感動、愧疚。先生依然樸素地為學生着想,身教并詮釋着學藝、從藝的人格修 為。
"要继续好好学艺术,这个话我听了很高兴",先生對我重新歸隊是這樣說的。
二十八年前的同班同學張銘、張緯羽、黃連萍、夏宇等 等師兄在藝術上都已經取得相當的成績,而我一事無成,我很慚愧;相較自己還在懵懂學步,先生在"回歸謝師儀式"上是這樣對我勵志的:"学艺术,跟过去讲拜 佛、学佛一样,三岁修道不为早,八十岁修道不为晚,什么时候进来都是时候,只要我们努力!不是讲画"富春山居图"的那么有名的画家黄子久,他六十岁开始学 画的,不是成为园林畫家之首嗎,对后世特别是对明清山水绘画的影响是无人能及右的。所以我想玉春弟现在再进来继续拿笔拿刀从事书法篆刻艺术不晚!"
聽了這段話,我能不泪流滿面嗎?能不努力嗎?一位七十五歲的老藝術家手把手握著天命之年的我,大年初一还在批改我的印稿······,先生的情義學生無以回報,學生惟努力學習!
最後,我以先生在"回歸謝師儀式"上講的一段故事作為本文的收尾:
1978年,"四人帮"刚粉碎,迎来艺术的春天,我当时写了一本电影本子叫《书法艺术》,同事他們要我当通本,全国跑,要去拍元代的碑刻,我到了四川的滇河,很遥远,那时候很荒凉,但是非常美丽的地方。
有 一位年轻的学子,他讲:“韩老师,我一定要拜你为师学书法”,那个孩子也就大概17、18岁。我說:“你在四川我在上海”,那时候不像现在还有动车,多困 难。他说:“我一定下决心要向你好好学习!” 深情款款、孺子可教。我讲:“好吧,我就收你啦!” 也辦了一个拜师宴。
当 时剑阁是一个贫困的县,它有一条最繁华的路,这条路大概就15公尺长,宽大概不会超过2公尺,这条路是用大小高高低低的青石铺起来的,走路是不平的,一共 大概就是三、四个店,而且这个店和我们想像中的店是两码事,它既住家又开店,白天把窗户外面的膜窗拉掉,就算是店开门啦,里面也见不有任何厚实,也有一家 餐馆这个餐馆有多大呢,里面大概有四个台子,一个台子可以坐两个人,這是这个县里我们唯一见过的一个饭店,那么卖什么呢?就是三分钱一碗的红油面,三分钱 一碗。
他 說:“老师,请你吃顿饭。”我讲:“不必啦,你也没有钱。”17、18岁的孩子嘛,还在读书。他讲:“不行,我们四川的传统规矩也很重,没有钱亦是非常周 到!”我说:“你千万不要去准备,我们就在这个面馆里面,我们一人吃一碗红油面。” 当时,是我、电影厂的导演、一个制片、一个摄影,再加一个师父,连他六个人,六碗红油面,大概是一毛八分钱,这样就拜师啦!
这 个同学很努力,后来经过十来年的培养成为中国书法家学会的会员,但是天不假年,他做的很好,后来也搞企业,很能干的一个小孩,结果碰到一次车祸;他到上海 来找过我一次,之后再也没有联系到,我再打他的手机永远不通,结果前两年我到四川,很多艺术界的朋友说有这个人,前两年出车祸已经过世了。
我谈到这个事情,就想三四十年同样是个拜师宴,看出了我们这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所以我们要感恩这个时代,我们要感恩政府,这是有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才有我们的今天,才有玉春弟在这里举办那么一个与红油面不能相比的晚宴。
这是一段未经任何文學修飾、口語化的文字,立體地透出先生對藝術、對每一位學生的情感世界。先生以時代的發展來比較二場不同的拜師宴,而我是從先生對每一位學生的情義角度來解讀的。
先生是藝術家,又是藝術教育家,先生的藝術造詣、教育成果、影響和貢獻在藝術界和社会被广泛认可,并在藝術和藝術教育发展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地位!
作為學生,對恩師韓公天衡先生惟感恩律志,融天地,勤方寸,不辱韩门!
寫于無錫勁草齋
2015年7月31日
相关信息
- 【东瀛汉风行·特稿】一期一会,花之道感悟生命之美(下)--启赋游记(Day5②)
- 【东瀛汉风行·特稿】绿意萦绕三千院,静谧之处最难得--启赋游记(Day5③)
- 【东瀛汉风行·特稿】和洋之风博物馆,作品亮相欢迎会--启赋游记(Day5④)
- 【东瀛汉风行·特稿】似近而远九九曲,步步登高鞍马寺--启赋游记(Day6①)
- 【东瀛汉风行·特稿】一缕幽香飘散去,一片冰心苏醒来--启赋游记(Day6②)
- 【东瀛汉风行·特稿】忍者文化执着顽强,亲历制陶积淀涵养--启赋游记(Day7)
- 【东瀛汉风行·特稿】东大寺亲近神鹿,墨运堂参观制墨--启赋游记(Day8)
- 【东瀛汉风行·特稿】愿得佚女越凡尘,墨韵书香始静娴--东瀛汉风行成员吴佚越书缘小记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8月刊专题报道“大家·韩天衡”
- 【东瀛汉风行·特稿】一期一会,花之道感悟生命之美(上)--启赋游记(Day5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