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0-1828
龙的集团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首页 > 专题 > 韩天衡学艺70年 > 【新华网上海】对话韩天衡:淡名利自以为“师”,求艺术老来多梦

【新华网上海】对话韩天衡:淡名利自以为“师”,求艺术老来多梦
2015-10-09 10:52:06   评论:0 点击:

 

  新华网上海9月29日电 “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70年书画印展”结束浙江、武汉巡展,10月1日将登陆上海。“韩天衡师生书画印展”、“韩天衡学艺七十年学术研讨会”也将于10月至11月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举办。28日,新华网记者独家对话韩天衡,与大家分享他的艺术人生,畅谈在艺术上“不逾矩不”的他是如何自以为“师”贯通艺术“马蜂窝”的。

 

淡名利自以为“师”,求艺术老来多梦

 

  记者:韩先生从画院退休下来以后,都在做些什么呢?

 

  韩天衡:我有个特点,“吾日三省吾身”,经常看看我身上还有什么问题。一张画、一方字、一个图章,放三天放五天,我就能看出里面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看出毛病,我去改正,不就能进步了嘛。所以我讲三省吾身,就是讲在艺术上要不断去检讨去推敲,看看还有哪些不足。我过去批评学生,你们要好好借鉴传统,不要自以为是。我今天恰恰用上这句话了,恰恰需要自以为“师”,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老师。没人来纠正你的缺点,只有靠你自己清醒的头脑,对历史客观地理解,还要不断批判自己。

 

  我退休以后还搞收藏,因为我从小就搞收藏。在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上我做过一个演讲《我是收藏界的拾荒人》。在解放前后,当时脑子里没有收藏这个概念。但这些藏品对我来讲是“老师”。当时资料少,买这些字画文物是为了学习。这些字画文物是天天陪伴在我身边的“老师”。2010年,我考虑怎么把这批东西捐给国家,要帮这些“老师”、“挚友”甚至是晚上放在枕头边的“伴侣”找一个归宿。当时拍卖行找过我,但拿去卖钱,感情上不能割舍。我就把古书画250件,文房四宝600件,还有一些我自己的作品,一共1136件,捐给国家。政府奖励我2000万元,我跟我的家人商量这个钱不能拿,后来,在朋友们的建议下,拿着这2000万元做了一个文化基金会,拿每年几十万利息做推广文化艺术方面的事情。

 

  记者:韩先生去年刻了一方“老来多梦”,究竟是梦些什么呢?

 

  韩天衡:实际上,我不仅仅刻了这一方章。我65岁时刻“老学生”。活到老学到老,老师也是学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也有很多好的创作理念,一些好的想法,恰恰是你没有的。所以这就是孔夫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年轻的时候,刻印画画,胆子很大,写字也胆子很大。我最近几年的东西,比过去收敛了,精到了,更有经验了。但是呢,我也发现,我胆小了。越是经验丰富,越是技艺娴熟,越是容易产生患心,而且他求精到往往就放弃了大气。年轻时候的那种豪迈气概,相对地就削弱了。所以我前几年就刻了一方图章“放胆”,要把胆子放开来。我70岁刻了一方“惜寸阴”,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这么大年纪,来日无多,怎么可以不努力。我又刻了一方叫“老大努力”。过去老是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老大不努力”呢,剩下的不就是一辈子后悔么?所以我讲要“老大努力”。老大不努力,更徒伤悲。“老来多梦”,也是这个意思。在艺术的追求上我认为还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去探求,我还要做更好的艺术美梦。一个搞艺术的人,不仅要严格地负责任地教育学生,他同样要严格地苛求自己,用很高的标准去检验自己。这样他才能保证自己老而不衰,老而弥坚。所以我刻了“老来多梦”这一方章。

 

海派是“海” 是百花齐放各有所长

 

  记者:作为一个海派艺术家,您能谈谈怎样做到诗、书、画、印融会贯通么?

 

  韩天衡:前两天一个杂志采访,谈了海派艺术的概念,实际上海派艺术很伟大。海派有个特点,比较低调,搞艺术的比较清高。因为清高低调,给人的感觉就是北盛而南衰。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海派画家有独到性,一是会画画;二是写字好;三是读过书,有文化内涵,拿起笔可以在画上题字写诗。除了会画画、会写字、有学问,还会刻印。海派还有第五条很重要,都会收藏,海派艺术大家刘海粟、谢稚柳等家里都有可观的收藏。不要认为只是在玩,他们是在汲取古代精华养料。第六,海派画家生活在上海,这里五口通商,西风东渐,海派画家视野宽,可以中西兼顾。这些因素促成了海派区别于其他地方。所以我说海派是个“海”,而不是一个“派”。我们叫海派既准确又不准确。很多地方一个地方一个派别,基本是一种风格;上海不然,海派的大艺术家没有雷同的。海派不是“派”,是“派”的话也是多家多派,不是一家一派,是百花齐放各有所长。现在有些人看不起海派,甚至有人感到自卑,我不然。我从小生活在海派环境里,从小得到老师、先辈们带来的先天基因。

 

 

艺术是个马蜂窝 学艺术要耐得住寂寞

 

  记者:您如何看待哲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韩天衡:年轻时候我在军队读了点哲学,给了我很大帮助,尤其是辩证思维。后来在艺术创作中,我始终很辩证看待问题。之所以还能前进,是辩证法告诉我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有缺陷,正因为有缺点才会去努力。昨晚我看月亮突发奇想,世上的东西总有两端,这也是辩证法,我们的世界只有太阳没有月亮怎么办?我有时候喜欢胡思乱想,也会去思考艺术上的有些问题。我过去拜老师到如今自以为师,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甘于寂寞,掌握本事要一样一样来。我学艺七十年还在努力,还没爬到顶点。还有就是要懂一点辩证法,人家批评你的时候不要想着去打架,表扬你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拥抱。讲坏话的不等于是坏人,讲好话的不一定是好人。一张画红红绿绿浓浓淡淡虚虚实实,都是辩证法,所以做人的胜利、画画的胜利、书法篆刻的胜利都是辩证法的胜利,我们搞艺术的人要懂一点美学哲学,这一点值得告诫年轻人。

 

  记者:韩先生怎么看待当下中国艺术与美育的情况呢?

 

  韩天衡: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繁荣富强,大家都是感受得到的。尽管有贫富差距,但大部分人的日子都比过去好。国是富了,民也强了,这是基本点。但是,追逐金钱,追逐名利,这种风气也是在蒸蒸日上。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提高公民素养非常重要,美育也很重要。美育让你知道什么是丑什么是美,经常沉浸于高素质文化里就不会那么俗那么粗鲁,到了国外就不会被人家讲“中国人可恶”。其实中外在这方面差距还很大。在法国,小商店老板星期天都不开门,因为他温饱解决了,周末就去美术馆、博物馆。我们现在比过去好多了,现在有收藏热,但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金钱。

 

  记者:韩先生对正在艺术这条路上前进或想要选择这条路的年轻人有什么话要嘱托么?

 

  韩天衡:我三十年前写文章就说书画艺术是个马蜂窝,整个文化艺术是马蜂窝,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不能把书、画、印看成三个领域,实际上是马蜂窝里面连接的蜂穴,书、画、印打通,马上就左右逢源,所以一加一不等于二,五个一加一大于五,这是海派的观念。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古话说桃三李四杏五,天底下没有今天栽树明天吃果子的好事。

 

  有人就问你韩天衡五样六样在做,为什么我不能做?我四岁写字,六岁刻印,十几岁写文章写诗,三十五岁学画画,四十以后著书立说,经历了几十年,现在还在学。我四岁写字,在二十三岁参加第一个展览,用了十九年。六岁学刻图章,参加第一个展览在1963年,是十七年后,发表第一个图章在1964,十八年后。所以我一直和学生讲,来我这学习可以,先给我寂寞五年,比起我你们已经算太少了。我还要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命运之神对你眷顾,不经过千锤百炼,不经过长期刻苦磨练,想在艺术上有所建树是不可能的。来我这学习的那些学生,我宣布三条,一是搞艺术不搞权术,不要拿艺术当敲门砖。二是搞流派不搞宗派,艺术只讲流派。三是一定要刻苦,要排万难。

 

不逾矩不:在艺术中逾矩,在区别中创新

 

  记者:您是如何想到用“不逾矩不”这样一个短语来作为您展览的标题呢?

 

  韩天衡:最近的展都有一个主题,我也思考了一下。太平庸不喜欢,太时髦也不符合性格。所以借用孔夫子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在不逾矩后又加了一个“不”字。原文说的“不逾矩”,是做人的规矩,或者是讲道德规范,到了这个年龄的人,应该要懂规矩,这个话呢用在道德规范层面没问题。但是用在艺术上,是不可以的。从艺术的层面,孔夫子就讲“不逾矩”,文学艺术“不逾矩”,怎么能发展到今天。艺术文学就是要突破前人的规矩,前人所划的范围,不断去突破,推陈出新,艺术才能前进,才能新生,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所以我就和孔老夫子开个玩笑,在“不逾矩”后面加个“不”字。这个“不”不是简单的否定,它是积极的前进。我个人认为,“不”的本质还是要讲“变”,要创新。创新就我个人的观念来讲,要讲三个区别。第一要区别于古人, 古代已经有的书画印章,你再去复制他,那就不叫新,不叫变了。第二个区别,要区别于他人。第一个区别古人是纵向角度,第二个区别他人是横向比较。有些人拿外国人的画放在宣纸上画,就觉得是新了,这不是真正的新,我就是我,不用抄别人有的。第三要区别于故我,区别于自己的过去。

 

晒墨宝编辑整理

分享到:
Copyright (C) 2014-2019 版权所有 苏州龙的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23082号-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