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0-1828
龙的集团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首页 > 专题 > 韩天衡学艺70年 > 【11月刊封面文章】“不逾矩不”:韩天衡七十年学艺路

【11月刊封面文章】“不逾矩不”:韩天衡七十年学艺路
2015-12-02 09:13:41   评论:0 点击:

“不逾矩不”:韩天衡七十年学艺路

 

文 | 本刊记者 志坤

摄影 | 谢建荣 何冬缘

 

2015年是著名艺术家韩天衡学艺七十周年。

 

韩天衡,号豆庐、近墨者、味闲,1940年5月生于上海,4岁习字,6岁学刻印,十几岁学写文章、新诗,35岁学习绘画。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70年始终不渝地学艺奠定了他如今的辉煌成就。

 

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韩天衡在“不逾矩”后加上了一个“不”字,以“不逾矩不”作为其学艺70年作品展的主题词。“‘不’是艺术前行的动能,循矩而又不囿于矩,在肯定中作智性的、不屈不挠的否定,才能在艺术上从心所欲。”这是韩天衡对艺术的理解。

 

由 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市文联、西泠印社等五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70年作品展”暨“百乐雅集——韩天衡师生第十届书画印展”今夏在杭 州、武汉相继举办,10月又移师上海中国画院及韩天衡美术馆。几场展览吸引了大批艺术领域的专家及爱好者,众人对这场艺术盛宴赞不绝口。

 

韩 天衡在艺术品鉴赏与收藏领域也颇有建树。自“有零花钱开始”,他就不断购入名家作品研究学习,几十年间收藏了许多珍品。2011年,他把这些艺术收藏和自 己的部分作品共1136件以及1万多册图书捐给了上海市嘉定区;后又将国家奖励的2000万元捐献出来成立“韩天衡艺术教育基金”,用以支持文化教育活 动。

 

如今75岁的韩天衡依然笔耕不辍,潜心钻研,期待更好的新作问世。

 

 

走进上海市静安区昌化路一处僻静的楼宇,著名书画印艺术家韩天衡的家正坐落于此。宽阔的客厅中摆满各类书籍、书画和摆件,颇具艺术气息,此间主人精神矍铄,从未间断每日的创作。

 

韩 天衡先生是我国当代具有影响力的复合型艺术大师,擅篆刻、书法、国画、美术理论、收藏鉴赏及美术教育。从四岁习字算起,今年是韩天衡学艺整整70周年,作 为对这一大段时光较为完美的总结,“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70年作品展”已先后在杭州、武汉、上海等城市与世人见面。

 

学海无涯,韩天衡一辈子都在学习,他谦称至今依然是一个“老学生”,所以展名中未用“从艺”二字。这位活到老学到老的前辈,和笔者饶有兴致地谈起了自己的学艺经历,他有着太多的精彩故事可与我们分享。

 

得圆艺术梦

 

四岁习字,六岁学刻印,十几岁学新诗,三十五岁再学画,如今名扬中外的韩天衡,走过的学艺之路辛苦而扎实。

 

韩 天衡自幼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书法和刻印,成年后进入工厂工作时也不曾中断。16岁时,他被分配到上海国棉六厂的纺布实验室工作。实验室中使用的高级机器来 自前苏联,如鱼得水的他展现出很强的工作能力。“我看一下那些棉花就知道是什么湿度,用手一拉就知道它能达到什么长度。”韩天衡介绍,“我们用的算盘都是 十七道的,做加减乘除时从来不看算盘,眼睛就看着报表,手底下是连续不断的霹雳啪啦的声响。”当时工厂的薪资制度不讲平均主义,而是采用前苏联的“应知应 会”制度,提倡能者多得,所以身为四级工的他,月薪可以达到60元,这在当时算是非常高的。

 

“那时我的工资有20块给家里,20块寄给正在读书的哥哥,剩下的20块自己支配。”对于当时自己能养活一大家子人,韩天衡甚感欣慰。当时每天也是8小时工作制,上下班路上用去两个小时,每天还能有五六个小时用于学习写字、刻印和画画,他觉得日子过得比较满足。

 

“大 跃进”开始后,工厂里的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长都增加了不少。韩天衡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再一加班就得晚上10点才下班,而且每天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回家后 非常疲惫,能用在艺术创作上的时间越来越少。现实的困境让他感到非常难过,“难道这一辈子就待在工厂里了?若真如此,我的艺术梦可能就无法实现了。”韩天 衡回忆道。这样过了一年,1959年征兵开始后,他感到自己的学艺之路或许有了转机。

 

 

经 过与父母认真地商量,韩天衡决定报名参军,因为部队里的工作时长和强度都比较有保证,应该会有一定的业余时间用于学艺。“当时我们国棉六厂普通工人大概有 1万人,能够带着工资去参军的只有两个人,我就是其中之一。”对此他很是自豪。因为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报名参军的过程颇有曲折,但韩天衡最终得偿所愿, 并由此开启了学艺生涯的新阶段。

 

“当兵成为我艺术的转折点。”韩天衡如此回忆,“当时部队里有文化的人不多,我会书法、绘画,还会刻印、写文章,所以领导们很重视我,对我也非常好。”

 

当兵的每月津贴只有6块钱,但韩天衡感觉很满足:能重新追求艺术之梦是最重要的事。他的淡泊名利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黑板报是部队中非常重要的政治文化宣传工具。制作黑板报要能写会画,韩天衡理所当然地包揽了这项工作。“当时总有黑板报比赛,包括写文章、诗歌、画画等内容,都是我一个人包下的。我总代表连队去参加比赛,得过许多次第一名。”韩天衡笑道。

 

当 时韩天衡曾写过一首名为《汗》的新诗,“原文我已背不下来,大概的意思是:有人说汗是翠绿色的,请看汗浇的青菜;有人说汗是银白色的,请看喜人的棉花;有 人说汗是金黄色的,请看沉甸甸的稻穗;请听‘五七’战士的回答:汗是五色缤纷的。这首新诗的构思比较有意思,是拿汗的颜色做文章,大概过去没有人这样想 过。”恰逢《解放日报》的一位副总编去部队访问,他感觉写在黑板报上的这首新诗颇有新意,便将其发表在了报纸上。现在这首诗的原作收藏在韩天衡美术馆, “当时还有很多原创的诗作和画作,只是没有机会全都保存下来。”韩天衡很是惋惜。

 

韩天衡青年时代创作的名为《汗》的新诗。

 

韩天衡在温州的海军部队工作了四年半,光秦汉印就临摹了3000方,这为其日后取得成就打下了基本功。中队部的两所小房子四周是水泥台阶,他去了几年之后,水泥地被磨得光滑如镜。“那时候找不到那么多印章坯子,每次刻完得磨平之后才能再刻。”韩天衡解释。

 

有一年,到基层部队视察的海军副司令兼东海舰队司令发现韩天衡是可造之才,便于1964年把他调到了上海的部队。从19岁到29岁,十年的从军生涯对韩天衡影响很大,“常言说天高任鸟飞,部队给我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学艺环境,让我有机会不断地锻炼成长。”

 

从师与为师

 

在 成长的道路上,韩天衡曾师从许多著名艺术家,如郑竹友、方介堪、马公愚、谢稚柳、陆维钊、方去疾、陆俨少、沙孟海、李可染等人。其中的许多老师都是通过作 品看到他的发展潜力,而自愿作为老师辅导他进步。在师辈的教诲下,韩天衡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拓展艺术空间,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

 

郑 竹友先生是韩天衡的第一位老师。解放前,郑竹友主要忙于为一些大收藏家修补古诗画。“比如说有一幅古诗画烂掉了一大块,烂掉的部分要补画上去,而且要恢复 成和原来的状态一模一样,这必须有非常大的本事才能做到。所以,解放前他帮人家修补旧字画都是要收金条的。”韩天衡介绍,“1958年,周总理点名郑老师 去故宫工作,帮助修补一些古籍。”

 

说 起来,韩天衡师从郑竹友是一种缘分。他少时曾写了一幅字送给自己的同学,这位同学的父亲很是喜欢,便将这幅字压在家中桌子的玻璃板下面。郑竹友与这位同学 的父亲是邻居,经常来串门。有一次,他看到这幅字,就问是谁写的。得知这位很有才气的作者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郑竹友便让韩天衡的同学转告邀他相见。

 

韩天衡得知此事非常高兴,赶快去拜访郑竹友。郑竹友问他:“还想进步一下吗?如果想的话,我来教你吧。”就这样,韩天衡开始跟随郑竹友学艺,当时是1956年,他年方16岁。

 

草篆斗方《淮南子》名句(韩天衡,2011 年)

 

方 介堪先生是韩天衡的第二位老师,二人相识于他在温州当兵之时。方介堪曾在刘海粟创办的美专当教授,但后来书画、刻印等艺术水准大不如前,加之母亲年事已 高,就告老还乡,做了温州博物馆的馆长。在上海生活时,韩天衡就听说过篆刻家方介堪的大名,到温州当兵后便寻机前去拜访。“老先生对我很好。第一次见面 时,我拿我刻的印章给他看,他讲:‘你的印章跟邓石如暗合。’”韩天衡说道。邓石如是一位清代的大篆刻家,“但方先生讲,千万不要学他,若学他,我将来便 超不过他。这是方先生给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箴言,于是我也就不学他,而是去学习秦汉的好东西。所以,现在我的书画印谁也不像,自成韩派。”

 

1963 年,韩天衡到上海参加海军部队举办的一个美术展览会时,见到了方介堪老师的堂兄弟方屈杰,后者也是一位有名的篆刻家。方屈杰看了韩天衡的作品后说:“你刻 得很好,但是你可以变了。”韩天衡回忆道:“他这句话对我有很深刻的影响,因为我过去主要还是学习传统,根本没想过要变,总感觉基础还不够。而且,过去老 先生总讲,水到渠成。所以他讲的这个‘变’字很有深意,启迪了我。不能总是走在传统这条路上,于是我就开始探索新的东西。”

 

而后,韩天衡又有幸拜马公愚、谢稚柳、陆维钊、方去疾、陆俨少、沙孟海、李可染等人为师,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艺术创作技巧以及为人道理。

 

 

上 世纪60年代末,韩天衡开始收徒教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50多年后的今天,其入室弟子已达240多人,遍及内地、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 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其中包括西泠印社社员31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近百人。他的许多学生在各级各类艺术机构担当重任, 如孙慰祖、王丹、张伟生、徐庆华、许雄志、冷旭、邵佩英、邓宇春、蒋频、张索等,分别担任所在省市书协和画院的领导工作,在日本的邹涛和晋鸥分别担任全日 本华人印社社长、全日本华人书法家协会主席。由此,韩天衡对中国书画印艺术在海内外的传播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韩天衡收徒教学从不收学费。文革结束前后,他一家三代五口人挤在一个十平方米的房间里过了14年,在那种十分困窘的情况下,他依然秉承“不收学生一分钱”的理念,无私地将自己所学倾囊传授给他们。

 

“我 为什么不收学费?解放前,家里的产业被日本人都砸光了,我小时候日子过得很贫困。老师们觉得这个孩子蛮聪明,教我也不收学费,不但花很多的精力来指导我, 还送给我笔墨纸张和碑帖,没从我身上拿一分钱。当时我就想,等我的日子好过了,我要去回报他们,可后来他们陆陆续续都走了。所以我收学生也不收费,这是我 对我的老师们表达感恩的一种方式。”韩天衡深情地表示。

 

清 代大画家石涛曾言:笔墨当随时代。韩天衡对此很是认同,他认为,艺术家一定要肩负一定的历史责任。“这主要包括三点:第一是艺术作品要区别于古人,第二是 要区别于同一个时代的其他人,第三是要区别于故我,也就是要区别于过去的自己。”他表示,“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对学生的要求。我对学生也秉承着这 个观念:不要学我,要自成风格。”

 

韩 天衡不但授徒不收费,还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机会。众多机构邀请他去各地办书画印展时,他都力主以师生联展的形式进行,希望借此更多地展 示学生们的作品,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百乐雅集——韩天衡师生书画印作品展”正是在此种情况下诞生的。2004年在上海首展后,这一主题艺术展已 先后在江苏苏州、浙江青田、山东枣庄、福建福州、上海嘉定等地成功地举办了十届。

 


2014年12月,韩天衡荣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榜首。中国书协主席张海为其颁奖。

 

学点辩证法

 

韩 天衡发表第一件作品时是23岁,当时方介堪先生推荐他的印屏参加西泠印社的展览,那距其步入艺术大门已近20年。提及此事,韩天衡强调说:“所以我讲,搞 艺术的人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今天拿了个笔,拿了个刀,明天就想打架,后天就想成大师,就风靡全国,不要有那种过于浪漫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韩 天衡认为,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要刻好一方印,功夫同样是在印外,治印之人要能书擅画,有文化,有修养,这是一个综合工程。艺术自然需要技巧,刻章要体 现章法、刀法、笔法;画画需要造型、构图、色彩的配合,写字离不开用笔、基体、章法,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事。他进一步提出,主宰技巧的是灵魂层面的东西, 是格调、观念、情操、境界,也就是形而上的东西。“如果离开了这些东西,纯粹就技巧而技巧,就成不了大艺术家。不是不要技巧,但观念、意境、情操更重 要。”

 

“所 以对搞艺术的人来说,我感觉有两点绝不能少。”韩天衡接着说,“一是要学习辩证法。辩证法能让人变得聪明、理智、客观、乐观,还可以靠辩证法化解很多矛 盾;二是要把握住搞创作的关键,即‘诗心文胆’。艺术毕竟只是大文化里面很小的一块,应该由大文化来主宰小文化。如果能把握住大文化,也就是我归纳的‘诗 心文胆’这四个字,以此指导自己艺术创作的技巧,那创作出的作品一定能区别于他人,并且有所成就。”

 

2015 年,韩天衡创作榜书“涛声”。

 

学习辩证法还有助于逆向思考,从而化解矛盾。韩天衡认为,这能帮助他很好地对待来自各方的批评。上世纪90年代,韩天衡曾在报纸上发表《感恩批评》一文。这篇文章当时传阅甚广,上海市文化局时任党委书记还特意将此文印发给各科室学习。

 

“据我体会,我们搞艺术的人,一辈子要打交道的实际就是两个词:表扬、批评。”韩天衡表示,“表扬是糖,糖一般可以不吃,而批评是药,不吃药病就不会好。所以,搞艺术的人要经得起表扬,更要经得起批评。而且对一个人的进步来讲,批评比表扬更重要。”

 

“直 到现在我也希望大家能批评我。到了我这个年纪,老师不在了,没有人来批评了,学生们都要讲老师好,哪有讲老师不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跟学生开玩笑讲, 我现在是自以为‘市’。”韩天衡笑道,“我把自以为是的‘是’改成了市长的‘市’。现在只有靠自己,靠自己的学问、自己的修养来不断检验自己新的创作。”

 

韩天衡非常喜欢读书,除了看马列学习辩证法,看得比较多的就是“诗评”类书籍,他最近读的书有流沙河的《诗经现场》、叶爕的《原诗笺注》等。

 

“我 年轻的时候发现一个窍门:将唐诗宋词作为文章来读,有许多可学之处,如文章立意、词汇选取、切入点等。后来我又发现,很多评论家的评论更有可学之处。”韩 天衡表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观念和角度,经过他们的品评与剖析,有些作品会给你一种全新的感受,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许多评论家很有主见,不人云亦云,始终展现着评论家应有的睿智与高明,这些正是韩天衡希望学习的东西。“看那些评论可以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叫‘包罗万象’,什么叫‘兼收并蓄’,这一点对搞艺术的人讲太重要了。”他感慨道。

 

《四时花叶最无穷》(韩天衡,2009 年)

 

吾日三省吾身

 

2015 年6月5日,“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七十年书画印展”在浙江省美术馆隆重开幕,西子湖畔因参观展览的人群而愈发热闹起来。韩天衡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总 结了自己七十年的学艺之路。他说:“我这寂寞而悠长的七十年,苦中生乐,唯与学为伴。往昔是这般学过来的,今后还将这般学下去。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 收,才能老勿自缚,老有所得,老去无悔。”

 

“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我距九十还甚远,即使日后有幸抵达百里,前方的目标又将是‘行千里者半九百’。“韩天衡表示,“这个七十年的展览,权当是我学艺途中的一个驿站,是小结,审视既往;是起步,寄望未来。”

 

2015年6月5日,“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七十年书画印展”首站在杭州浙江美术馆开幕。

 

韩 天衡常说:“为人一世,‘学’字是不能去身的。”他自己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现在依然没有停下创作的步伐,“每天思考,包括创作,动笔动刀最少 要三四个小时。”70岁时,韩天衡给自己刻了个“老学生”的印章,73岁时刻的是“老大努力”,75岁刻的是“老来多梦”,今年他选的印章内容是“三省吾 身”。

 

为 什么要“三省吾身”?韩天衡表示,这不是从行为或道德观念来说的,而是从艺术角度而言。“现在我们搞创作,画也好,印也好,不要有了一点儿成绩、形成一定 的风格后就认为成功了,而是要不断反省:这张画的构图怎么样,笔墨怎么样,色彩怎么样,意境怎么样等。要打破原有的程式化,不断探索新的东西。将来我要把 这几个字印在我的字画上面,要不断地告诫自己,不断改进和进步。”韩天衡认真地表示。

 

“我是一个讲传统的人,但不是一个保守的人。”韩天衡说,“现在我还有着年轻人的胆色,还在探索自己的一些想法。如果老天抬爱,再给我十年时间的话,我一定还能搞出一点新花样的。”

 

在 近些年中国主办的世界性盛会中,韩天衡的篆刻作品都是完美的献礼。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向各成员国贵宾赠送的国礼是象征信誉、诚信及金石千秋的篆 刻印章,20枚印章全部由韩天衡操刀篆刻;2008年,他受邀为北京奥运会刻下“同一个世界”;2010年,他再为上海世博会篆刻了“城市,让生活更美 好”。对于这些,韩天衡并不多言,只是表示:“名利,只是艺术的副产品。”

 

 

醉心公益

 

2015 年8月,韩天衡率20余人的“东瀛汉风行”传统文化亲子游学团赴日本京都、奈良地区寻访唐宋文化遗存。“日本完整地保存和传承了我国唐宋时期的许多东西, 我们希望让我们的孩子去感受一下祖先的东西,看了以后会更爱国。”韩天衡表示。此行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网络平台“晒墨宝”举办的首届海外游学之旅活动的一 部分,该平台的发起者正是成立于2013年10月的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

 

“我亲自给孩子们上课,到外面请老师还得花钱,我就是免费的老师嘛。”韩天衡笑着说,“我60岁时主动要求退休,2013年成立基金会后,我感到自己好像是第二次上岗,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了。”

 

2014 年,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资助了嘉定区的400名中小学书法教师参加为期两个月的书法强化培训,授课内容包括规范中小学书法和写字课教学方法等,取得了明 显效果。基金会还出资编印出版《海上印坛百年——近现代海上篆刻名家印选》,弥补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2015年,基金会开通“晒墨宝”文化艺术网,举 办了“嘉定区中小学生书法大奖赛”。通过互联网征稿进行海选,一个月内就汇聚起三万多名会员,为下一步打入国内互联网艺术教育传播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 础。今年5月,韩天衡还发起中日书道文化交流,分别与北陆书道院和著名日本书法家青柳志郎先生举办书画联展,推动了中日民间艺术交流的健康发展。

 

2011 年2月14日,韩天衡将自己一生钟爱并视为“伴侣、挚友、师长、性命”的1136件创作及收藏艺术品捐赠给嘉定区人民政府,韩天衡美术馆项目筹建工作同时 启动。在他捐出的140余件历代书画艺术大师的创作珍品中,包括文徵明、祝枝山、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等人的墨迹,董其昌用明代宣德内府乌丝栏临摹的 《兰亭序》更是堪称国宝级珍品,三国曹魏时期的纯金“关中侯印”等一批文物也颇具传统书画历史研究价值。同时,他还将自己收藏的一万多册图书也捐给了国 家。

 

为 了表彰韩天衡的无私奉献精神,政府奖励他2000万元人民币。他将这笔钱全数捐出,发起成立了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我跟太太和两个孩子商量后认为,这 个钱不能要。我收藏的东西都诚心诚意捐给国家了,再去拿这个钱不合适。”韩天衡表示,“捐出这些钱可以支持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为推广传统艺术出点力。”

 

韩天衡美术馆外景。

 

2013年10月24日,韩天衡美术馆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他捐献给国家的藏品在此公开展出,这个美术馆由此成为世人感悟中国传统书画印艺术之美的重要阵地,上海市嘉定区也增添了一个新的文化地标。

 

“多 少大的拍卖行都到我家里来过,但我从没动过心,也不跟他们打交道,到现在还是这样。这些东西少则跟了我三五年,多则跟了我几十年,我把它们视为‘伴侣’和 ‘老师’是一点儿也不为过的。”韩天衡表示,“至于捐出的这些东西值多少钱,那我不管。我捐的是一份心,和钱没有关系,这些作品有了更好的归宿,独乐变众 乐,这就足够了。”

 

《鸢尾小鸟》(韩天衡,2012 年)

 

《红荷白禽》(韩天衡,2015 年)

 


《松云皓月图》(韩天衡,2015 年)

 

行书《有山无水》五言联(韩天衡,2011 年)

 

韩天衡篆刻作品《长乐》

韩天衡篆刻作品《妙吉祥》
分享到:
Copyright (C) 2014-2019 版权所有 苏州龙的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23082号-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