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0-1828
上海隆缔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首页 > 作品 > 浦东乡愁 >

业已消失的故乡——裘家木桥
2017-05-18 09:27:14   评论:0 点击:

上一张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不管它是好是孬,是富庶还是贫瘠,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故乡是最好的,所谓“子不嫌母丑”“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是也。每逢想起故乡,想起她的一草一木、一桥一水,想起父老乡亲、邻里故旧,就会感到无比亲切,无比温馨。
  我的故乡是浦东裘家木桥(在公社时期属洋泾公社朱湾十一队)。裘家木桥是一个普通的地名,但它有两点很特别。一是它名不副实,名唤裘家木桥,但宅子里没有一个姓裘的人。二是它在浦东是唯一的,恐怕在全上海也没有第二家。“裘”是个小姓,在《百家姓》排在200位开外,用作地名就更为罕见了。因为它在浦东是唯一的,所以我在外地给家写信,信封上只要写“浦东裘家木桥XX 号”,邮局就会妥妥地把信送到我家中。
  有一条河从宅子中穿过,小河上架有一座木桥,木桥很窄,由三块木板构成,两人并行就有掉到浜里之虞。到1956年,由县工务局派人对桥进行重修,桥面宽了许多,两旁装有栏杆,一辆劳动车可安然通过。在栏杆上钉有一块木牌,上写“裘家木桥”四字,此桥从此正式有了桥名。
  因为在桥上发生过一件事,因而此桥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但东南沿海的许多岛屿尚在蒋匪(当时对台湾当局的称呼)手中。我军欲拿下那些岛屿,因为没有空军和海军,所以十分困难。蒋匪甚至口吐狂言:“攻下舟山,奉送台湾。”当时上海也没有完善的防空设施,所以蒋匪时常派遣飞机到上海临空进行骚扰。有时是撒发反动传单,我曾拾到过一张,因为尚未上学不识字,不知其内容,传单不久即被乡里收去。更令百姓害怕的是蒋机来轰炸,轰炸杨树浦发电厂、轰炸泊在黄浦江中的蒋军起义过来的军舰。我家在黄浦江之南,离浦江直线距离也仅有六七百米。蒋机往返江中投掷炸弹,稍偏一点,就会殃及民房。每逢蒋机飞来,有关部门就会拉响警报,提醒老百姓空袭来临。一次,我听到警报,这时家中大人均在田里干活,我随其他人向南跑。往南的唯一通道便是裘家木桥,我见人太多桥窄,怕被挤而掉到浜中,就返回家中。家里大人没在往南转移的人群中找到我,十分着急。不久,警报解除了,她们见我在家中安然无恙,心中石头才落了下来。
  裘家木桥宅子不大,只有100多人,以庄姓为主,已有170多年的历史。1955年,国家号召拆坟平地。宅子的西头有一座长坟,坟主是裘家木桥庄姓的始祖。把坟起开,见有5只“椁”东西向并立,“椁”呈拱形,用糯米拌明矾和石灰,以砖砌成。每只“椁”中有两口棺材,其中一口棺材中有一块大方砖,上面刻有文字,这就是墓志铭了。我只记得两点,铭主叫庄氏璧,卒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就是说,裘家木桥到1955年已有170多年历史了。还记得铭文的书写顺序比较奇怪,总体横向排列,但第一行从左往右,第二行从右往左,第三行又是从左往右……
  在宅子的南边有所小学——裘家木桥小学(现更名为罗山小学),我就在此校毕业。“裘小”的毕业生出过不少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倪志福。倪志福系倪家宅人,与我同属朱湾村。他原是工人,1953年创造三尖七刀麻花钻,被称为“倪志福”钻头,大大提高了钻头的使用性能和切割寿命,1959年他出席全国群英会,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后入仕,曾任北京市委书记、上海市委第二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等职。
  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裘家木桥等处土地被征用,生产队被撤销,房屋被拆迁,农民成了居民,平房变成了楼房,故乡“消失”了。故乡是农村的时候,我曾抱怨生活条件不好,没有自来水、既不方便又不卫生;夏天蚊虫多,买掉东西要跑几里路……现今故乡变成了乡镇,生活条件是改善了许多,但一回忆起幼时的故乡,我对她无必向往,无比留恋。
相关图集
Copyright (C) 2014-2020 版权所有 上海隆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11714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