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0-1828
龙的集团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首页 > 专题 > 韩天衡学艺70年 > 【雅昌艺术网】通才韩天衡:自以为“师”的玲珑心

【雅昌艺术网】通才韩天衡:自以为“师”的玲珑心
2015-06-18 08:47:50   评论:0 点击:

        孔子曾经说过: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的文化生命中,到了七十岁,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却与物相和,与世相安。但通才韩天衡则认为“从心所欲”只 是一种理想,并以七巧玲珑之心提出“不逾矩不”,通过在“不逾矩”后加上“不”字的方式表露求变求新的傲然决心,更以否定之否定之辩证法将其再予推进。

  在韩天衡七十年的艺术生涯里,始终涌动着一股“打通”暗流,他会每天更新微信,熟练地发着语音,执着活出不一样的艺术人生,因此在杭州的最新个展中,他意味深长地将展览名称题为“不逾矩不”,看似拗口的简单四字却凝聚了韩天衡学艺七十年的最深心得。

  2015年6月5日-14日,“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七十年书画印展”暨百乐雅集师生书画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韩天衡携七十年回顾展及庞大“韩家帮”以滚滚“韩”流之势,亮相杭州这片偏安江南的艺术重镇。 

韩天衡《癸亥甲子印屏》1984,有陆俨少题跋

韩天衡《放胆》2011

韩天衡《老大努力》2012

  “不逾矩不”,核心在“变”

   韩天衡四岁学词,六岁刻印,十几岁写文,三十五岁习画。早期以印章之艺名世,中年之后书、画、论、藏多管齐发。2001年上海举办APEC会议,曾经让 韩天衡为出席该会的每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篆刻名章,作为国礼之一。著名美术理论家徐建融曾论韩天衡“印学之外,并精深于书学、画学,皆进于道,而擅三绝 之誉。哲人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则天衡之艺,三也;之道,尽天下是非风范在其中矣。”

韩天衡部分早期作品及著述,摄于“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七十年书画印展”展厅

       他从不拘泥一家,也从未耽于一门。从早期的水墨探索到如今的瑰丽重彩,从初习百家印风至独创“韩”印,再到书法上让人惊讶的草篆和极富古气的绘画,他就是 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无论哪种艺术门类,都有韩天衡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表现,有他所创造的“韩”氏烙印。而他之所以能够一步步成功实现“变”,也 正在于其擅于“打通”各个门类,汲取各家之长,从而获得最大效能的资源供给。 

  韩天衡很有自知,他清楚自己不是单一搞书法、搞篆刻、搞 绘画的人。他有个著名的“马蜂窝”理论:“整个文化艺术是个大的马蜂窝。书、画、印、文等文学艺术的品类其实是马蜂窝里靠在一起的蜂穴,一样东西先打进 去,理解透了,把握基本规律,就可以融汇贯通。”在韩天衡眼里,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基本规律是相通的,“不懂的人会说隔行如隔山,懂的人会知道山 与山之间只隔一张薄纸,打通这个薄壁,就能举一反三、左右逢源,取得复合的化学作用。”

韩天衡《松云皓月图》2015

韩天衡创作照:丈二匹《松云皓月图》
韩天衡便是以篆刻为通道,进入艺术领域后触类旁通的典型通才,这种求变求全不单一的艺术理念其实与“不逾矩不”有着共通之妙。

   “不逾矩不”开幕前一天,韩天衡向雅昌艺术网记者深入剖析了此四字的深意所在,他认为从道德准则来说“不逾矩”较有道理,但从艺术创作来看有点保守。“一 个时代的艺术家总该做出属于时代的贡献,所以我感觉‘不逾矩’不够,后面‘不’字的本质是‘变’。吸收优秀传统不可或缺,但必须要推陈出新。”但韩天衡同 时强调“这个‘不’不是否定‘不逾矩’,‘不逾矩’里面有些东西很好,但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再突破,同时它也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实践的纲领,是辩证观的体 现。”

韩天衡创作照:榜书《涛声》

《涛声》在“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七十年书画印展”展厅内

  对他个人而言,这四个字可具体体现为三个区别:区别古人;区别他人;区别自己。他自己也一直身体力行,因为不想“七十岁还在表现自己五十岁的风格”,所以目前正在“努力区别自己”。

   采访期间,韩天衡一直强调自己“读书不多”,但“想法很多”,“我有很多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我年轻时的印章、书法、绘画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最近三五年的 和前几年的又不一样,中年的时候有很多人骂我的书法,这不奇怪,我喜欢翻跟头,老是一个面孔有什么意思?明明知道这个东西出来要被骂,也还是要尝试,神农 不尝百草怎么做神医?”

  功成名就之后再努力求变最值得人钦佩,过去画的好,但是不留恋,“我宁可将来失败,还是要坚持尝试。艺术上不能重复自己,必须往前走。”

  “韩”式教育的累累硕果

  曾经受恩百师,因此韩天衡极为重视传承。1968年,韩天衡才二十几岁,就开始带学生,延续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如今他的入室弟子已有二百四十多人,遍及全国各地及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其中如孙慰祖、王丹、张伟生等已分别担任省市书协和画院的领导工作,此外邹涛、晋鸥、马景泉等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日本传播也做出了成绩。

百乐雅集部分作品,摄于“百乐雅集——韩天衡师生书画印作品展”展厅

        经过多年滋养,这个团队已经发展壮大起来,他们以 韩天衡为精神领袖,根据入门的时间先后彼此敬称师兄弟(妹),平时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业,一旦“韩”门有集体活动或大的事件,便根据地域等因素聚集起来, 团结一致完成师兄交代的任务。其中,“百乐雅集——韩天衡师生书画印作品展”便是师门中的一项大事,自2004年上海首展后,已先后全国各地成功举办九 届,这次杭州之行是第十届。通过这样一些活动,“韩”门自我链接的粘性不断增强,处于越来越壮大之态势。

  谈起自己的弟子,韩天衡掩饰不住的自豪:“这支队伍教授、副教授大概五六十个,书协、美协的会员大约一百多个,西泠印社的社员五十几个(包括再传弟子),还有很多没有头衔但是水平很高的同学,这一点我感觉到很幸福,也很欣慰。”

   学生们谈起老师,也是满心钦佩。“这个团队比较庞大而系统,唯一性很突出。他的教育没有功利性,是用思想来影响一批人。”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副教授 顾琴虽然入门较迟,但对自己的师门充满热爱,“他是一个‘丰富’的人,人有意思,东西也有意思,他擅长用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一些道理。”

韩天衡《篆书良师受业联句横幅》2015

韩天衡《行书王维诗》2015
教育事业的影响是持久的,但维护和建立也是漫长的。韩天衡用持续累加或渐进式的个人努力,通过有形(上海的韩天衡美术馆;嘉定区免费培养中小学书法教师,举办竞赛,还有个美术学校等)的具体实践和无形的个人魅力,以近五十年之功,试图打造一片充满活力的艺术之境。

  在韩天衡看来,传承和创作、著作同等重要,“艺术之所以可以不死,一是有批可以传世的作品;二是留下一些填补历史空白、有新见解的著作;三是有传承,培养一批有价值的学生。”

  相对学院教育,他的教育模式类似传统的私塾,“我不让他们走一条路,学生像了你,一辈子就成为你的附庸。从第一届百乐雅集到现在,别人看完如果说怎么不像你,我最高兴。像我是失败,不像我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的学生都是放养的。”

  韩天衡带学生很有自己的一套:“我绝不会做一双三十八码的鞋子给所有学生穿,而是要因材施教,期待百花齐放。”他收徒弟,一是看作品有无灵气;二是对艺术有无虔诚之心;三是看人品。他也没有想过自己的学生都能成为大家,“培养的学生都成大家是不可能的。春花不开花,夏天不开花,秋天不开花,冬天也不开花,怎么办?人生啊,不完全是为了开花的!艺术可以让高雅起来,一辈子不开花,开心花也好。”

  学生们不仅给韩天衡带来快乐,而且“你在教他的同时他也在教你,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我经常看青年人的作品,其中会有些东西刺激我,让我始终保持心态的年轻,我也在偷学他们的东西。”身材健硕的韩天衡谈起学生们来,诙谐生动,满满青春。

韩天衡《暗香浮动》2015

  由“熟”到“生”最重要

2011年,韩天衡为自己刻了一方印曰“放胆”,以此激励自己岁老矣仍需大胆创新,他在70岁时刻印自称“老学生”,73岁时又刻“老大努力”印自 勉,75岁再刻“老来多梦”。随着艺术生涯的渐进,韩天衡不愿“年纪越大,技巧越熟,胆子越小,作品越小气。”他认为“生不危险,熟了反而危险,由生到熟 是

分享到:
Copyright (C) 2014-2019 版权所有 苏州龙的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23082号-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