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0-1828
上海隆缔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以古为新,卓然独秀——董扬花鸟艺术
2016-04-11 11:36:39   来源:中国画通鉴网   评论:0 点击:

董扬,别署阿扬、越父,号太白布衣、布翁、六宜堂、七米山房,生於陕西咸阳,现移居西安,毕业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首届当代艺术创作(国画

  董扬,别署阿扬、越父,号太白布衣、布翁、六宜堂、七米山房,生於陕西咸阳,现移居西安,毕业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首届当代艺术创作(国画方向)研究生班。          

      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荣宝斋画院郭石夫花鸟画工作室画家,《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上海名家艺术研究会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篆刻委员会委员,终南印社理事,骊山印社社长,政府特殊贡献专家,咸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篆刻委员会主任。   

      著有《中国篆刻百家·董扬卷》《阿扬书画篆刻作品集》《董扬书法篆刻》《中国艺术家·董扬花鸟画专辑》《石上心境·董扬篆刻作品集》《董扬花鸟画作品集》《存亡之道·董扬篆刻孙子兵法作品集》《董扬花鸟画集》《五柳先生传》《不易之易·董扬 金正志易经篆刻作品集》 《不易之易·董扬 金正志易经书法作品集》《董扬写意花鸟小品集》,主编《陕西篆刻名家作品集》等。

以古为新 卓然独秀----董扬花鸟画艺术浅论

  我将董扬先生花鸟画艺术特质概括为:本正源清、丰盈纯正与人画合一。

  本正源清,在于其画脉传承上轨迹清晰可辨,师承关系一目了然。其绘画渊源直可上溯至宋元明清及民国诸大家的范式法度,映照出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坛先驱的魂魄文脉,以及当代名家张邯、崔子范、王子武、韩天衡等前辈的笔墨精髓。

  丰盈纯正,在于其文本形态呈现出丰满的中国元素与中国画美学气度,和一种未曾遭受西方文艺思潮、尤其是西方绘画异质浸染的纯正质地,展现出某种自觉的对于传统中国画系统性与纯粹性的继承。其作品展现出对诗书画印和古代经典的全面修为,托举了几近断裂的中国画遗脉,呵护了中国画内质的纯洁及其脉络在当代的延伸,并以一己之力为其光大复兴保存了燎原的火种。
  人画合一,在于其创作态度和绘画品质上恪守寂寞与远离喧哗的同一性。董扬先生保持了中国画创作所需要的那份淡泊与悠远心态。在当下画坛的市场化迷狂中,坚守着内心的准则与中国画的戒律,不跟风、不赶潮,象古代画家一样勤勉与寂静。书法、篆刻、绘画与读书四位一体,成为其“寂寞”的日常生活。在一个躁动的时代,经由艰苦的自我修炼,抵达了人品与画品的高度合一,践行了传统中国画创作对画家的苛刻要求。
  
中国画有自己的系统和准则,从远古岩画、象形文字、彩陶画、帛画发展至宣纸画,数千年来经过历代大师们穷极一生的求索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完备系统。其特殊的生成法门、技术要求与发展轨迹,要求画家们具备深厚的学养积累和纯正的人格修为,很难想象一位不懂诗文、书法的人,能够在宣纸上创作出一幅富有神韵意境的准中国画。无论是院体画还是文人画都有其传承的难度,古人品鉴中国画的“老辣”二字,很形象地概括出了中国画成熟过程的曲折与艰辛,只有不畏劳苦者才有希望抵达“人画俱老”的大化境界。这是中国画的常识,也是中国画创作的常识。
  董扬先生很早便以篆刻和书法名世,其雄健笔力攀魏晋而直追周金汉石,隐约可见《毛公鼎》的浑凝拙朴,与《秦诏版》的方正错落。近代大画家吴昌硕曾将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浓郁金石味的独特画风。其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对近代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吴昌硕之所以能够超越前人,正在于其书法、篆刻上的深厚功底。他曾说:“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董扬先生深窥其奥妙,在书法、篆刻上着力甚勤。
  作为中国西泠印社社员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董扬先生曾荣获林散之书法篆刻奖。他认同古人关于书画同源和以书入画的理论旨归,并基于生长环境而受到周秦汉唐代表性古文化的朝夕濡染,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做足了诗书画印全方位的功夫。师古人,师造化,心追手摩,笔耕刀刻不辍。临池,治印,画画,读书,是其每日居家的必修课。但绘画创作需要整合,需要眼界,需要解惑,需要观摩。因此寻师访道也成为董扬先生丹青生涯中更重要的课题。
  他曾以程门立雪的虔诚不远千里问道于大画家崔子范先生,并先后得到王子武、韩天衡等先生的悉心垂教,更远赴京华深造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班苦读三年,使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烙印于心,对中国画的要妙了然于胸,并在认识上产生了深刻飞跃,从而能清晰选择自己的坐标,把握自己的创作方向。并将自己的认知扎扎实实付诸创作实践。“老来奋蹄更用功(董扬诗句)”,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
  董扬先生为人所称道的中国花鸟画作品与他全方位的传统技艺储备和文化修养密切关联。书法与篆刻修为的系统性与纯粹性,为其花鸟画创作打下了雄厚过人的根基。使他在创作中能够以书法切入造型,将篆刻融入画境,并与画面留白处的题诗一起,构建出一套老辣、古拙、峭拔、而富有金石气息的绘画语言。他笔下的梅花、松柏、荷花、果蔬与草虫,均以霸悍之笔挥洒纸上,画梅则老干横斜气凌云,笔痕飞落处,掷地有声;画松则风骨铮淙,老鹤盘桓,似有高士长啸;画荷则数柄绝尘,蜻蜓将栖,寓动于静,君子之风飒然;画菜蔬则浅笔勾勒,轮廓含蓄而隽永,淡中求其深味。
  其老辣的笔墨线条以饱含文化情感的强烈书写性,传达出一派丰腴、纯粹的中国趣味与中国气度:散发出朴拙遒劲的籀篆之美,粗犷生涩的石刻之美,奇崛变幻的书法之美,和灵动古雅的诗意之美。既续接了传统神韵精髓又观照了时代审美呼唤,其浓烈的文化本土意识撼动人心,使人仿佛回到久违的文化故乡,亲临一场充满亲和力的中国语境冲击波。作品一经展出立刻在古城西安产生了轰动。受到各界人士的激赏称道,好评如潮,众多媒体给予热情关注与报道。不少评论家在观赏后即给予高度评价。
  董扬先生在花鸟画创作上走出了自己的路,结出了令人赞叹的硕果。成功源于他对待艺术虽九死而不悔的赤子之心,源于他的勇气、意志和耐心,更源于他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绘画的虔诚与痴迷。笔者曾有幸去画室拜访过董扬先生,他的朴厚、诚恳、大气、纯粹与谦逊,至今令人印象深刻。他谈起自己曲折而艰难的学画历程,不远千里历经曲折去拜访崔子范先生,往返于咸阳和西安问学于张之光教授,深为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他应该也称得上当今画坛一位有代表性的画痴了。
  董扬先生特别谈起中国画的难度,认为中国画是个完整的系统,进去不易出来更难。许多因素、许多条件,没法省略。创作者必须做最充分的准备,比如传统的文史哲、诗词、书法、画谱,以及对古代经典绘画的临摹,对画论的领悟,都是绝对必要和必须的,并且须日积月累。师古人后面才是师造化,师古人是前提。没有传统,何以求新出新?抛弃了传统的“中国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画绝不只是描出个图像或照相机式的复制物象那么简单,它是愉悦心灵、涵养志趣、安抚灵魂的道场,画里画外需要得很多很多。古人讲的“含道应物”、“澄怀观道”和“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谢赫《画品》中的“六法论”,绝非虚妄之言,皆是关于中国画的立命法则与正道箴言。最后他说起做人与作画的关系,认为做人是作画的前提,中国画对画家的品质、心性和世界观有特殊要求,做人做到位了,画才能到位,画到位了,艺术价值才能到位。这个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并且特别令我感慨......
  
董扬先生大半生来守望、探索在中国画传统幽暗的宝库里,出门写生也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大寂寞者不知道寂寞为何物,而今他已满载珍宝朝向太阳走来。他在中国画领域拥抱传统、“以古为新”的抱负与担当,他作品中所蕴涵中国精神与中国气度,必将在21世纪释放出来自中国文化深处的璀璨光芒。近代大画家吴昌硕以自己辉煌的绘画探索发展了书画同源理论,一生作画如作书,为中国艺术史留下了独标高格的经典范式。而以书入画和以篆入画的追根溯源、返璞归真式的艺术探索,仍有可能为当下的中国画创作拓展出新的审美空间和文本形式,董扬先生不仅对此占尽先机,而且已经在同时代画家中遥遥领先。梅花历经苦寒,正在迎风怒放,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即将来临。我祝福董扬先生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寄希望于他不可限量的未来,期待他的绘画在“通古今之变”后,能够在中国花鸟画史上“成一家之言”。 
                     
(作者:李恢弘 来源:中国画通鉴网专稿)

相关热词搜索:董扬 花鸟 艺术

上一篇:学艺如凿,修身如琢
下一篇:文字之福——張煒羽刻印新作

收藏   分享到:
佳作展播
  • 李白《渡荆门送别》
    胡雨慰 李白《渡荆门送别》
  • 终南山
    郑诗源 终南山
  • 古诗一首
    胡恒升 古诗一首
  • 山居秋瞑
    杨景森 山居秋瞑
  • 观云老树边
    施哲楷 观云老树边
  • 春夜喜雨
    顾浩一 春夜喜雨
  • 乐游原
    林璐辉 乐游原
  • 王维诗山居秋暝
    纪智宇 王维诗山居秋暝
  • 杜甫.春夜喜雨
    胡滔 杜甫.春夜喜雨
  • 题破山寺后禅院
    陶亦成 题破山寺后禅院
Copyright (C) 2014-2020 版权所有 上海隆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11714号-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