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960-1828
上海隆缔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创智文化 传承文明

【名师严师出高徒·连载】苍然古意真性情--陈建华
2015-05-21 17:43:41   来源:晒墨宝微信平台   评论:0 点击:

  陈建华,1955年生,江苏无锡人。字葆光、鉴之,以止轩、二丁堂、半梅书屋名其室。1985年起师承韩天衡先生。作品入展1987年现代国际临书
  陈建华,1955年生,江苏无锡人。字葆光、鉴之,以止轩、二丁堂、半梅书屋名其室。1985年起师承韩天衡先生。作品入展1987年现代国际临书大展、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获西泠印社第二届全国篆刻评展优秀奖、1992年中日篆刻展、1994年中韩书法交流展、西泠印社第三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1999年上海市书法篆刻系列大展、新世纪首届上海市书法篆刻展、2003年上海市书法篆刻大展、2005年借古开今--临摹与创作上海书法篆刻大展、上海--河南书法篆刻交流展、西泠印社第六届篆刻作品评展、2007年海派书法晋京展、2011年上海不朽的丰碑展、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展等。篆刻作品入编《临摹与创作--上海市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集》、《孙中山名号名居印谱》、传略入编《中国印学年鉴》、《上海书画家名典》等。现为海上印社社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和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理事。

 

 

  屈指算来,与篆刻家陈建华相识已有十多年了。平时,虽然各自忙碌着接触不多,但他那雄劲古雅,厚重大气的印章,以及乐于助人,儒雅谦和的为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不久,我有幸参与《上海书画家名典》、《上海现代篆刻家名典》的编辑工作,期间多次打电话给建华兄,请其帮忙寻找资料,他总是想方设法给予解决。在这期间,他不仅主动给我们提供他的藏品,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信息,他的热情使我少走了不少弯路。一次,我打电话表示要补充些李天马先生的篆刻作品,他听后马上说,一切由我去办。几天后,他送来了十余件李先生印作。原来,他专程到李先生家,借了原印,小心地打了印花和边款,并认真地粘贴在纸上再送来。当我感谢他时,他连说,李先生是我的老师,应该这样做呀!听似一句平常语,却道出了他爽快、厚道的品行。

  建华兄平时话语不多,每当谈到艺术他的眼睛就会发光,语调也会高上几度。若造访二丁堂,他会拿出新收旧藏,如数家珍,在让人开眼的同时,也分享着他的快乐。数年前,建华兄在一冷摊上觅得一方被磨去印面,只留有两面边款的旧印,后经考证为篆刻名家丁辅之所刻原物,此边款后发表于《西泠印社》杂志上,被丁辅之之孙丁利年先生看见,遂托朋友转达能否相让或借展之意。建华兄闻讯后,当即慷慨相赠,令丁先生感激不已,此事成就了印坛一段佳话。

 

 

  建华兄学艺从书法起步,写着一手流畅的“二王”体。朋友说,秀有余,应补金石之气。于是,他一心师从韩天衡先生学习篆刻。韩老师慧眼识才,因材施教,几经点拨打通了他的艺脉,使他蕴涵于胸的厚重大气的潜质,如泉而涌,故其印能“得雄强宽博的情趣”。建华兄坦言,是老师的开明,成就了我。

  陈建华治印有着扎实的传统功底,与一般印人不同的是,他始终有着自己的明确选择。他曾对我说,如今发达的传媒,将数千年的篆刻发展史,清晰明了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当今印人的福分,但也是沉重的包袱。对于传统,你必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这是大道,也是基本功。而对于某家某派的特点,不仅要了然于心,更要懂得有所选择,这是小道,也是个性所在。我想,这也就是他的聪明之处吧。和大多数印人一样,建华兄治印从秦汉起步,到明清诸家,都曾一一涉猎,寒来暑往,沉淫于刀石之间,乐此不疲,一路走来,打下了扎实的传统功夫。然而,他根据自己的审美主张和喜好,以浙派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如丁敬的高古清刚,钱松的苍劲茂秀,吴昌硕的气势磅礴,同时,又参以甲骨、古玺、金文、陶文、瓦当文等……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故其印作有秦汉的规范,寓端庄严谨于大气中,洋溢着浙派的苍劲矫健和恣肆跌宕的神韵,于潇洒简洁和刚柔相济中,从容地表达着胸臆。

 

 

  对于篆法和章法,建华兄认为,只要注重学习和借鉴,灵活运用法度,合理调配,这对于大多数印人来说都能做到。他更注重刀法的运用,因为它最直接凸显出的就是线条,这不仅反映了篆刻家对线条品质的认知和把握能力,还流露出个性情感、修养、品质、才情等综合表征。我曾多次观看建华兄刻印,面对印石,他数易其稿后,就握石奏刀。只见刀刃在印面上游走,时切、时冲,时披、时削的手法,在酣畅淋漓的刀落石崩中一气呵成。细细品味这长短、粗细、屈直、断连的线条,每一刀都有坚实的内在力度和微妙的变化,或方、或圆、或拙、或巧、或浑、或朴、或动、或静……营造出苍茫空灵幻化的意境,正因为如此,他的线条才展示了个人内涵,胸襟和宽广的创作路子。

  艺术的发展是一种传承、延续,以及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陈建华深谙此道。对于创新,他始终有着一份特有的冷静,他说,“传统万岁,出新是万岁加一岁。”你加的这一岁,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建华兄对艺术崇敬和严谨的态度,以及谦和慎独、处世低调、不作张扬的性格,便拥有了一份平和宁静。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陈建华兄,在传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经过近数十载的辛勤耕耘,正步入艺术创作的丰收时期。能作为见证者之一,这是我的荣幸,因为我分享了他的快乐。

相关热词搜索:严师 古意 高徒

上一篇:【名师严师出高徒·连载】自得其乐马景泉--马景泉
下一篇:【名师严师出高徒·连载】意趣灵动本性情--查元康

收藏   分享到:
佳作展播
  • 李白《渡荆门送别》
    胡雨慰 李白《渡荆门送别》
  • 终南山
    郑诗源 终南山
  • 古诗一首
    胡恒升 古诗一首
  • 山居秋瞑
    杨景森 山居秋瞑
  • 观云老树边
    施哲楷 观云老树边
  • 春夜喜雨
    顾浩一 春夜喜雨
  • 乐游原
    林璐辉 乐游原
  • 王维诗山居秋暝
    纪智宇 王维诗山居秋暝
  • 杜甫.春夜喜雨
    胡滔 杜甫.春夜喜雨
  • 题破山寺后禅院
    陶亦成 题破山寺后禅院
Copyright (C) 2014-2020 版权所有 上海隆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11714号-4

回到顶部